《西方哲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著。本書的副標題為“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系。”本書的中文本根據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有限公司1955年版譯出,由商務印書館1963年出版,后多次刊行。全書分上下2卷(各一冊),上卷分2卷5篇35章,下卷有2篇31章,正文前有兩篇序言和緒論。作者在“美國版序言”中,開宗明義道出本書的目的和特色;“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個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在本書中,作者正是從社會的整體聯系和現實的意義出發,對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哲學家和學派進行了較為全面、客觀的評述。作者認為哲學家既是果,又是因,他們既是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的產物,又是后來政治制度信仰的起因。本書上冊第1卷主要論述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涉及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雅典文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犬儒學派、斯多葛主義等學派和人物。在這卷中,作者著墨比較多的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因為他們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作者認為柏拉圖哲學中最重要的東西有:烏托邦思想、理念論、靈魂不朽的論證、宇宙起源論和知識與知覺關系學說,由此作者對柏拉圖的思想來源、生活環境和各種學說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對于亞里士多德,作者認為從他前人和后人的角度看,他的優點缺點都是巨大的。本書第2卷用2篇講述教文和經院哲學家。這時期的哲學是“完全受天主教會支配著的”,“以種種混亂而告結束”。這個時期最有名的哲學家是圣奧古斯丁、司各脫和阿奎那。本書第3卷從文藝復興時期寫到現代邏輯分析哲學。作者認為近代哲學始于笛卡爾,經過貝克萊、康德到費希特的發展時期后,哲學上的主觀主義開始與政治上的無政府主義攜手共進。在本卷里,作者談論了近30余位有名的哲學家和學派,并對馬克思給予了較高的但又不確切的評價,他說:“他是大體系締造者當中最后一人,是黑格爾的后繼者,而且也像黑格爾一樣,是相信有一個合理的公式概括了人類進化的人。”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難以脫出階級意識和思維意識的局限性,但是作者也承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對他個人關于哲學發展的見解有影響。
《西方哲學史》篇幅較大、史料豐富、評價有新見,本書對從事哲學與歷史研究者產生較大的影響,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哲學史論著。作者知識淵博,思想敏稅,一生著述甚豐,他的其他著作有《心的分析》、《數理邏輯》、《婚姻革命》等。
上一篇:《西廂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西游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