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康熙字典》是清康熙(玄燁)四十九年(1710)命張玉書、陳廷敬等30人編撰的,前后經過6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書。這部字典完全仿照《字匯》、《正字通》二書的體例,實際是這兩字典的增訂本。康熙曾指出:“《字匯》失之簡略,《正字通》涉于泛濫。”他要求張玉書等“增《字匯》之闕遺,刪《正字通》之繁冗”。還指出以往的字書,“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書,濫疏無準;或字有數義而不詳,或音有數切而不備;曾無善兼美具,可奉為典常而不易者”。隱然自負《康熙字典》為“善兼美具,可以奉為典常而不易者”,因此,命名為“字典”。
《康熙字典》用子丑寅卯等12辰標分為12集,各集各分上中下3卷,分部也是214。首列總目、等韻、檢字、辨似等附錄,末附補遺、備考。對《字匯》、《正字通》兩書錯誤之處,下過一番“辨疑訂訛”的功夫。部首和部中各字,都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釋字的體例,也是先音后義,在每個字下面先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書的反切,然后解說字的本義,隨著再列這個字的別音、別義和古音,一般的都引古書來證釋。有所考辨,即附于注末,并加“按”字標明。每個字有古體的,即列在本字之下;重文、俗書、訛字則附于注后。這部字典所收字的總數為47035個,比《字匯》、《正字通》又多出1萬多字。其補遺1卷,則收稍僻之字;備考1卷,收不通用之字。在舊字書中,此書實是具有總結性的著作。它的注音、釋義,以及引用各種著作中許多例句來說明一字的多種意義,這都為后來的字書、辭書的編著,提供了良好的辦法和豐富的資料。在舊字書中名之曰“字典”,名實頗為相符。
《康熙字典》主要缺點是:(一)引書錯誤很多。奉命編輯的人,多身兼數職,倉卒從事,引用的材料多未校對原文。考據家王引之撰《字典考證》12卷,單校正引書錯誤,即達2580條。(二)例證偏重古籍,社會通用語言極少采入。(三)注音、釋義,均欠明確。一字之音,有時引用幾部韻書的幾種反切,正確之音未予確定。釋一字之義,有時連篇累牘,而重要字義,反而遺漏。(四)分部沿襲《字匯》,沒有改進,查檢仍多不便。如“滕”字不屬月部,而屬水部;“承”字在手部;“者”字在老部等。讀者難以確定。此書對字形、字音、字義三方面有較大參考用處,所征引的資料,使用時應根據所注篇章,加以核對,力防其弊。
上一篇:《廣藝舟雙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建康實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