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林則徐
清朝中晚期著名的愛國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少時勤奮學習,12歲府試第一,20歲中舉人,27歲成進士,入翰林院。此時,曾與魏源、龔自珍討論經世致用之學,有志為國家辦大事。1816年起先后任江西鄉試副考官和云南鄉試正考官。1820年起,曾在浙江、江蘇、湖北、河南、山東、陜西等地任監察御使、按察使、布政使等職,辦理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事,因辦事認真而受朝廷嘉許。1832年升任為江蘇巡撫,1837年升任湖廣總督。此時正值鴉片煙為害中國時期,清廷內部出現了對鴉片“弛禁”和“嚴禁”兩派。他是嚴禁派的主要代表。在總督任內,他在兩湖地區大力開展禁煙活動,禁止吸食鴉片,查緝煙販,收繳煙槍,配制戒煙藥丸,卓有成效,得到人民的支持。次年,上奏道光帝,稱“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被召入京,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海口查禁鴉片,該省水師受其調用。到廣州后,會同兩廣總督鄧廷禎,發動群眾檢舉煙販,懲處受賄的官員,整頓海防。接著,向外國鴉片商發出警告,勒令其交出所有鴉片,不得私自隱瞞及保證以后不再運鴉片來。通過種種辦法,迫使英、美商販交出鴉片237萬多斤,并于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取得了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這一舉動成為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起點,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接著,他又會同水師提督關天培加強海防,前后七次擊退英侵略者的武裝挑釁。為了解外情,他還設立譯館,派人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一書,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
1840年初任兩廣總督。同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他嚴密設防,使英國在廣東無法得逞。后英軍攻陷浙江定海,陳兵大沽口,迫使清廷撤了林則徐的職,并簽訂了《南京條約》。1841年,被派往浙江鎮海軍營協辦事務,不久又被充軍伊犁。在充軍途中,因黃河決口于開封而受命在河南幫助辦理河工。在新疆期間,他積極助伊犁將軍興修水利,開墾農田,推廣紡織技術(當地稱林公車)、推廣坎兒井(當地稱林公井),做出了成績。1846年,他被重新起用為陜西巡撫,次年又調任云貴總督。1849年,因病辭官歸鄉。此時,他提出了注意防俄的戰略性意見,曾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1850年10月,清廷再次任其為欽差大臣,鎮壓洪秀全拜上帝教及當地的反清活動。11月,他行至廣東潮州(今普寧縣)時病故,時年66歲,謚號“文忠”。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林則徐是在閉關自守的清廷里“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將永遠受到全國人民的懷念和尊敬。
上一篇:歷代農民起義·楊虎、劉六起義
下一篇:小說·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