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藝舟雙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康有為著。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光緒進士,授工部主事,后為光緒帝“戊戌變法”,為近代史上有名的改良派政治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對近代書壇倡碑學之風起到極大影響。其著頗豐,據張伯楨統計,康氏一生共有著作137種,如《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書論《廣藝舟雙楫》等。其《廣藝舟雙楫》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廣藝舟雙楫》全書6萬余言,為一代名著。其書意在總結晚清碑學理論,為包世臣《藝舟雙楫》的推而廣之,究而深之。康氏大量收集魏六朝碑版,對前人頗多匡正,并多有新的見解。全書除《自敘》之外共6卷27章。卷1、卷2論書體源流;卷3、卷4為評碑;卷5、卷6討論筆墨技巧與學書經驗。其書涉及面極廣,力主尊碑抑帖,其才華橫溢,文采華麗,少有人可比,然有偏激之失和用詞玄妙不得其解,或言過其實之弊。
書中尊碑抑帖之說所用篇幅較多,他從書法發展史、書法藝術風格、碑版之完好與摹拓失真諸方面尊魏而卑唐。他說:“書有南、北朝,隸、楷、行、草,體變各極,奇偉婉麗,意態斯備,至矣!觀斯止矣!至于有唐,雖設書學,士大講之尤甚。然纘陳隋之余,綴其遺緒之一二,不復能變,專講結構,幾若算子,缺乏變化。因而以為若欲學書,切不可由唐人入手……從此入手便與歐、虞爭道,豈與終身寄唐人籬下,局促無所成哉!”其實北碑乃中原古風,并不能稱楷法極則,不足“稱觀斯止矣”;學唐人便“寄唐人籬下”,而專學北碑,不復求變,也逃不出“寄北魏碑籬下”的窘境,關鍵在于如何學,如何變。書中的《執筆》、《綴法》兩章也有康氏獨到之處。他認為“向不能書,皆由不解執筆,以指代運,故筆力靡弱,欲臥紙上也。”他主張平腕豎筆之法,特宜作大字,然而完全否定指法,不免偏頗。康氏所盛贊的碑版,如龍門造像,云南二爨,石門銘等往往囿于個人偏好,至今非但不能統領書壇,尊碑有限,抑帖不能,足見其雖有獨見,頗有一偏。故有人稱《廣藝舟雙楫》為書論史中之殿軍。
有《廣藝舟雙楫》便使碑學漸成一學科,與帖學對峙,至今依然。今有光緒十九年康氏萬木草堂本,現編入《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一篇:《帝王世紀輯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康熙字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