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簡介|介紹|概況
書名。又名《道德經》。春秋李耳著。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從司馬遷記載中,可推知早在漢初,有關老聃的生平事跡已無法確定。近代梁啟超撰文提出質疑,引起學術界一場聚訟。今人陸元熾《老子淺釋》在肯定“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的基礎上,又說“后人稱他老聃,意思就像現在稱‘老前輩’‘老人家’差不多。歷來不像稱孔子、墨子那樣稱他‘李子’,而稱老子,也可見他在當時威望、輩份之高。”又,一說‘老’是姓氏。當時稱‘子’的,如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余,都在氏族下面加‘子’字,今人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主此說,今人高亨《老子注譯》說:“《史記·老子傳》記:‘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先秦人絕無此說,決不可信。……李耳是老聃的后裔,本姓老名耳;因老、李是一聲的轉變,所以古書寫作李耳。”陳鼓應《老子注譯評介》“老聃或當姓老。古有老姓而無李姓;《世本》:‘顓頊子有老童。’《風俗通義》:‘老氏,顓帝子老童之后。’《左傳》成公十五年《傳》:‘宋有司馬老佐。’又昭公十四年《傳》:‘魯有司徒老祁。”可證古有以老為姓,而春秋二百四十年間無姓李者。在先秦典籍中沒有提到‘李耳’,或由‘老聃’兩字轉出亦未可知。‘耳’和‘聃’字義相應。‘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轉出,如荀卿轉為孫卿。”關于作者和著作時代問題:近代梁啟超根據《老子》所使用名詞,諸如“王侯”、“王公”、“萬乘之君’、“取天下”等成語,不是春秋時人所有,認為《老子》書作于戰國之末。今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說:“《老子》非問答體,故應在《論語》、《孟子》之后。”又說:“《老子》一文為簡明之經體,可見其為戰國時之作品。”近人張煦、胡適、張季同駁梁啟超、馮友蘭分別根據《老子》所用名詞和文體而確定其為戰國之末作品之說不能成立,甚為有力。張煦《梁任公提訴老子時代一案判決書》(見《古史辨》第四冊)說,“王侯”、“天公”、“仁義”等名詞,在《易》、《左傳》諸書中已經使用,并指出“取天下”之“取”,義為“治”,“取天下常以無事”即“無為而治”之意;至于以“萬乘之君”一句作為戰國證據之不足持,張季同《關于老子年代的一個假定》說,《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可見千乘之國正是被大國蹂凌的小國,故于春秋時說萬乘之國不足為奇。胡適《評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見《古史辨》第六冊)說,《論語》本身的大部分也并非是問答體,問答只有七章,其余各篇,非問答居多數;《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同一文體,故馮友蘭氏以文體論斷是不足為據的。今多數研究者認為,《老子》一書為老聃所作,成書年代不至晚于戰國初。在先秦典籍中,《戰國策》、《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無不引述《老子》,各家俱明確看到了《老子》一書。此書理論前后一貫,層層推出,成一家之言,多處有著者自稱的“我”、 “吾”,而無一處“老子曰”或“老聃曰”,足以證明為老聃自著而非編纂而成。當然,有些字句為其弟子或后學所附加,亦所不免。關于思想內容,漢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今人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說:“老子代表了沒落的公社農民”,老子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義,但也容納了唯物主義的因素;“老子在經濟方面的基本理論,是否認‘大小多少’的價值關系,以及否認‘大怨’對立的生產方式,那么內含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商品—— 奇物,因其滋擾,也予以否認。”上海師范大學等《中國哲學史稿》說:“在老子的哲學中,有著樸素的辨證法思想。但是,由于老子的沒落階級的局限,它沒有引出進步的、革命的結論。恰恰相反,是屈從了消極的、保守的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因而,在他的方法論中又存在著形而上學的糟粕,使其中含有的唯物主義成分和樸素辯證法的光芒,湮沒在客觀唯心主義神秘的迷霧之中。”今人陳鼓應說:“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反映了農民和小私有者的要求,他的部分主張,也有著小農經濟自然主義的反映”;“老子是個樸素的自然主義者。他所關心的是如何消除人類社會的爭紛,如何使人們生活幸福安寧。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與自發性;政治權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戰爭的禍害;揚棄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導人民返回到真誠樸質的生活形態與心境”;“一般人常以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厭世的或出世的,造成這種誤解是由于對他的重要觀念望文生義所致。”(《老子注譯及評價》)《老子》是宣揚道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旨義深邃玄奧,內容豐富,涉及對宇宙、人事各方面的認識。大體上說,《老子》對于人治,甚至對于文化,都抱有否定態度,認為理想的生活是清靜無為,復返自然。這樣的思想當然是消極的。但該書中又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思想,如對奴隸制社會的批判態度,在認識自然方面的唯物主義因素,特別是解說事物所表現的樸素的辯證觀點,都是值得重視的。該書又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書中充滿了對人生體驗富有啟發性的觀念;文筆簡凈,聲韻流美,并且大量引用了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格言警句,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等,不但歷代傳誦,有些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上一篇:《羅剎海市》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聶政刺韓傀》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