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古玩器皿·瓷器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關于瓷器,迄今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瓷器的形成必須要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①必須用瓷土作胎,瓷土的主要成份是高嶺土;②必須經過1 200℃以上的高溫焙燒,使胎質燒結,結構緊密,吸水性很弱或不吸水;③瓷器表面施有高溫下燒成的玻璃質釉;④瓷器燒成后,胎體堅硬,叩之發出清悅的金屬聲。其中①、②是最主要的條件,原料是瓷器形成的內因,燒成溫度則是其外因,缺一不可,中國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前期就燒制出了符合上述條件的器物,即瓷器。但因當時的瓷器處于首創和初級階段,故稱之為“原始瓷器”。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最遲在東漢晚期燒制出了成熟的瓷器。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普及、提高和隋唐五代的發展,宋元進入了繁榮興盛時期。明清在此基礎上又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跨入了嶄新的時期。
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均施青釉,所以也稱作“原始青瓷”(圖359)。由于它比陶器堅固耐用、耐腐蝕、清潔美觀,比銅器、漆器等造價低廉,所以很快受到了人們的喜愛,需求量越來越大,使用的范圍亦日益廣泛。因而,發展較快,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
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發現地點遍布大江南北,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省的商、西周、春秋時期的遺址、墓葬中都有出土。常見的器形有尊、罐、簋、豆、盤、缽、碗等,原料加工不精細,質地比較粗糙。胎色以灰和灰白色為主,少量的呈灰褐、紫褐色。釉色以青綠色為多,少數為青灰和醬色,不夠穩定,厚薄不均,流釉現象嚴重。在器表的釉下大多都拍印或刻劃花紋,主要內容有云雷紋、網紋、方格紋、席紋、圓圈紋、鋸齒紋、S形紋、水波紋、弦紋、繩紋和附加堆紋等。成形工藝商、西周時期多采用泥條盤筑法,春秋時期逐漸流行了輪制的方法。南方和北方發現的同時期同類器物的形制、紋飾、制作工藝特點等基本一致,說明它們可能是同 一地區所燒制。考古證實,江南地區特別是浙江一帶是原始瓷器的主要生產區域。使用的均為龍窯。所謂龍窯是指依山坡傾斜建造的一種隧道式窯爐,它裝燒量大,產量高,節省燃料,結構簡單,建造方便。這時期龍窯還比較原始,建筑極為簡陋,長度多在5米左右。江西清江吳城商代遺址中發現的龍窯,有的窯內出土有印紋硬陶片和原始瓷片,說明它不但燒制原始瓷器,而且還燒制印紋硬陶。
戰國時期原始瓷器已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用具之一,使用更加普遍,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的遺址和墓葬中均有大量的發現。浙江紹興漓渚發掘的一批小型戰國墓,隨葬的陶瓷器中原始瓷器竟占46%,說明這時期原始瓷器的生產規模和產量較前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器形可劃分為兩大類:一是飲食器,主要有碗、缽、盤、碟、盂、盅等;二是模仿銅禮器,主要有鼎、盉、鍾、錞于等。江蘇、浙江、江西和山西一帶發現的質量較好,原料經過認真加工處理,質地較細膩,胎多呈灰白色。釉層較薄而均勻,多呈青或青黃色,少數的呈淡黃色。多以S形紋為飾。成形工藝均采用陶車拉坯成形法,所以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在廣東、廣西等邊遠地區發現的與上述有所不同,胎與當地的硬陶相似,多呈紫色或灰紅色,釉色以青黃、黃褐為主,質量較差。材料表明,這時期燒制原始瓷器的中心區域仍然在浙江一帶。紹興富盛發掘的一座龍窯窯頭已殘,據遺跡推測全長可達6米余,在窯尾部似設有擋火墻,用來調節窯內火焰流速,有利于燒成。龍窯的長度較商代增加,形制結構也有了明顯的改進,往往兼燒印紋硬陶,有可能兩者同窯合燒。在窯內外的堆積中除了發現有疊燒時用來間隔器物的泥團托珠外,不見其他窯具,說明當時的瓷器是直接放在窯底上燒制的。
秦漢時期的原始瓷器發現的也不少,但與戰國時期的存在明顯差異。器形以仿銅禮器最為常見,主要有鼎、盒、壺、鈁、鐘、瓿等,往往成組出土,很少發現碗、缽、盤、盅等飲食器。胎質,一部分燒成溫度較高,質地細密堅硬,多呈灰褐色; 一部分燒成溫度不及前者高,質地顯粗松,顏色呈灰或深灰色。釉層較戰國時期的厚,多呈青和黃褐色,色調普遍較深。裝飾花紋以弦紋、水波紋、云氣紋為主,并有少量的鳥紋和堆貼鋪首。器物成形,多采用底、身分制,然后粘接成器的做法。總之,這時期的制作工藝不及戰國時期精細,兩者在工藝傳統上看不出有直接的承襲關系。在浙江的寧波、永嘉、上虞和江蘇的宜興等地均發現了東漢時期燒制原始瓷器的窯場遺址,尤以上虞為多。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虞東漢中期稍后的窯場遺址中出現了專門燒制瓷器的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瓷窯。從此陶、瓷徹底分道揚鑣,瓷器生產成為一個與制陶業完全不同的新的手工業部門。
東漢晚期成熟瓷器 工匠們在燒制原始瓷器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逐步提高了制瓷工藝水平。從上虞上浦小仙壇窯址和墓葬中出土的資料分析,原始瓷器最遲在東漢晚期基本擺脫了原始狀態,成功地燒制出了成熟的瓷器,即青瓷器。常見的器形有壺、罐、碗、缽、盤、盆等,此外還有少量的硯臺、唾盂和五聯罐等,基本不見成組的仿銅禮器。胎質均經過精細的陶洗、加工,質地細膩,多呈淺灰和灰白色。釉層均勻,呈淡青色,有較好的光澤。裝飾花紋有弦紋、水波紋、方格紋、網紋、布紋和貼印的鋪首等。這時期的燒瓷遺址主要發現于浙江,尤其以 上虞最為密集。上虞聯江帳子山發現的兩座龍窯比較典型,兩窯的前部均被破壞。1號窯全長估計可達10米左右,窯室后部有一堵擋火墻,墻下設有排煙孔,墻后有一與窯室等寬、平面呈橫長方形的排煙坑。2號窯在1號窯西側,相距僅0.7米,結構與1號窯相同。這兩座窯較戰國時期的明顯加長,擋火、排煙設施有了較大的改進,趨于成熟。據在兩窯內發現的瓷器觀察,似乎1號窯以燒制碗、盞等小件器物為主,2號窯則以燒制壺、罐等大件器物為主,表明兩窯可能具有某種分 工。特別應指出的是,在兩窯的窯床上面均遺留部分窯具,1號窯有斜底直筒狀的墊座和疊燒器物間隔用的三足支釘,2號窯主要是束腰斜底喇叭狀墊座。這樣改變了過去將坯體直接放在窯床上的作法。由此可見,東漢晚期成熟瓷器的質量較原始瓷器確實有了較大的提高,燒制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它畢竟是剛剛從原始瓷器演進、脫胎而來的,因此無論在造型、裝飾技術和內容等方面都明顯存在著原始瓷器的烙印,尚未有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 成熟瓷器較原始瓷器更加漂亮美觀,更深受人們喜愛。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發展很快,約在南北朝時期,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較普遍地燒制了成熟或較成熟的瓷器;在北朝晚期,北方還燒制出了白瓷器。
南方由于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人口增加、農業生產逐步發展,加上人們對瓷器需求量的增長,瓷器燒造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瓷器的重要發源地和主要產區之一的浙江,燒瓷地點增多,窯場急劇擴大,產量大增,質量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江蘇的制瓷業也有了較快的發展,位于太湖之濱的宜興,在東吳、西晉時就燒制出了具有一定質量的青瓷器。江浙的先進瓷器和工藝,很快就流傳到其他地區。東吳末年,長江中游的武昌一帶也能燒制瓷器了。西晉統一,為江浙瓷器及制瓷技術的迅速傳播、推廣提供了方便。大約在西晉以后,南方各地逐漸開始建立瓷窯,湖南的湘陰窯、江西豐城的羅湖窯、四川的邛崍窯和成都青羊宮窯、福建閩侯窯等,均創燒于東晉南朝時期。它們的制瓷技術進步較快,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到南朝初期以后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南方瓷器 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日常生活用具,器形主要有盤口壺、雞首壺、罐、尊、碗、缽、盤、耳杯、杯、多格盒、水盂、唾盂、虎子、香薰、硯臺等,其中圓形器都是拉坯成形,胎壁厚薄一致,造型規整、美觀,在東吳、西晉時期還普遍流行將器物的外形塑刻成動物的形象,如鷹形盤口壺、獸形尊(圖360)、羊形尊、蛙形水盂等,式樣協調、優美,不但實用,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一類是專供隨葬用的明器,常見的器形有谷倉罐、豬欄、雞籠、灶、碓、磨和各種俑、家畜家禽等,這類器物在東晉以后的瓷器中逐漸減少。原料都是采用當地的瓷土,加工精細,胎多呈灰色,堅硬、致密。值得注意的是,西晉時浙江金華一帶的瓷窯中,出現了施釉前先在胎體外表刷一層化妝土的作法。使用化妝土的優點是:①可使比較粗糙的坯體表面變得光滑、整潔;②可使坯體較深的顏色得到覆蓋,為利用質量較低的原料創造了條件;③可使釉層在外觀上顯得飽滿、柔和、光亮。因此,東晉時在浙江上虞窯、德清窯開始使用,南朝時浙江以外的湖南、四川等地的窯也相繼采用。它為擴大原料范圍和燒瓷區域、提高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這時期釉層均勻,多呈豆青和淡青色,少量的為深灰和黑色,光澤好。裝飾技法有刻、劃、模印、貼花、堆塑、鏤孔等,內容豐富。東吳時期基本上承襲了東漢的作風,簡單樸素,習見的有弦紋、網紋、水波紋、云氣紋和鋪首紋、獸面紋等。西晉時期復雜化,在日常生活用具 上較普遍飾有花紋,常見的紋樣有弦紋、網紋、忍冬紋和禽獸紋等,禽獸紋是由龍、鳳、虎、鳥等飛禽走獸交替組成;貼花技法流行,內容主要有各種動物、人物等,常與網紋、忍冬紋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東吳、西晉時期還盛行在器物上堆塑人物、動物、闕樓等形象的作法,造型極為生動,別致。大約從西晉晚期開始,貼花、堆塑的技法減少,各種紋飾也趨于簡化,到南朝時期更加簡單。但東晉、南朝時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較多地使用了褐色點彩的裝飾技法,即用褐彩在器物上點繪出有規律的斑點; 二是在佛教藝術的影響下,逐漸流行了刻劃或淺浮雕式的蓮花紋。這時期窯爐和燒制技術較東漢晚期有了明顯的改進和提高。至少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仍普遍采用龍窯,且窯身加長。在上虞聯江鞍山發現的 一座東吳時期的窯爐,全長已達13.32米,在擋火墻外設有擋火柱和粘土堆,用來降低火焰流速,提高窯室后部的溫度。但因后段仍很少裝置坯件,溫度還是上不去,燒不成合格的瓷器,窯爐面積、空間得不到充分利用。這個技術問題,約在西晉時期得到了解決,辦法是分段燒成,即在窯頂兩側開設投柴孔,一個投柴孔下實際上就是一個火膛。這樣窯內的溫度就不受前面火膛的限制了,長度可以據窯場的需要和生產能力來確定。窯身愈長,不但裝燒量就愈大、產量愈多,而且余熱利用率就愈高,可節省燃料,降低成本。因此,西晉以后,龍窯逐漸向長發展。上述情況說明,這時期南方制瓷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徹底擺脫了原始瓷器的那種原始性。
北方戰亂頻繁,并且延續的時間較長,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北方瓷器手工業興起的時間比南方晚得多。在曹魏墓葬中很少見到以瓷器為隨葬器物的情況,個別墓葬中雖然有,但都是南方的產品。西晉時期墓葬中出土的瓷器有所增多,洛陽西晉太康八年(287)、永寧二年(302)等墓中出土的青瓷器有罐、碗、缽、盆等,胎、釉紋飾與南方同時期的瓷器一致,說明也是南方所燒制。十六國至北魏遷洛以前的墓葬中發現的瓷器很少,比較重要的是山西大同發現的北魏延興四年至太和八年(474~484)司馬金龍夫婦墓出土的一件青瓷唾盂,制作規整,造型美觀,通體施青泛黃色釉,是這個時期瓷器中的精品。北魏遷洛以后的北魏時期的墓葬中發現的瓷器逐漸增多,河北景縣北魏正光二年(521)封魔奴墓、洛陽北魏建義元年(528)元邵墓等出土的青瓷器器類簡單,以罐和碗最為常見,造型渾厚,釉色繁復,尚未見裝飾花紋。這些特征與南方產品有明顯區別,無疑是北方自己燒制的。這就說明北方的青瓷燒造業約興起于公元6世紀初期的北魏晚期,到6世紀中期及其以后的東魏、北齊時期,則已相當普遍。河北贊皇東魏武定二年(544)李希宗墓和河南濮陽北齊武平七年(576)李云墓等大墓,幾乎都有瓷器,數量急劇增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魏、北齊時期瓷器手工業的興旺。這一時期瓷器的器形較多,主要有盤口壺、雞首壺、扁壺、罐、瓶、碗、盤、杯、唾盂等,造型粗獷雄偉、樸實莊重。胎體厚重,多呈淺灰色。釉以青或青泛黃色為主,玻璃質感較強。帶有花紋的器物不多,常見的紋樣僅有刻劃的弦紋和蓮瓣紋。在北齊一些較大的尊、罐等器物上還流行與器物造型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堆塑的蓮瓣紋(圖361),既是實用器又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范粹墓出的黃釉扁壺,器形摹仿金銀器,在壺身上刻劃出一組由五個深目高鼻的胡人組成的樂舞活動場面,甚為精致。北方發現的這一時期瓷窯遺址數量不多,資料比較清楚的主要有河北內丘和山東淄博寨里兩處。此外,河北磁縣賈壁村和河南安陽發現的隋代瓷窯遺址,上限都可能到北朝。這一時期北方瓷器燒制地點 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一帶,河南、河北應是中心區域,產品質量高于 山東。
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白瓷。白瓷過去一般認為出現于隋代。1971年在范粹墓中首次發現了北朝時期的白瓷,以確鑿的證據說明白瓷出現在北朝晚期,而不是隋代。范粹墓出土白瓷器10件,器形有瓶、罐、碗等,造型與北方同時期的青瓷器大體相同。胎呈白色,多較細膩,燒成溫度一般較高。施乳白色釉,光澤較好。在罐的腹部以 上塑出覆蓮紋,有的器物 上還施有條狀翠綠彩。從整體上看,范粹墓的白瓷還處于初創階段,在胎的硬度和釉的白度等方面與后來的白瓷均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顯得不那么成熟,但它的出現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說明北方的制瓷 工藝在北朝晚期已成功地脫出 了南方青瓷系統,而更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它預示瓷器手工業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的瓷器 隋唐五代時期由于政治上的長期統一,政局穩定和農業經濟的逐步繁榮,瓷器手工業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瓷器生產地域不斷擴大,除原有的地點之外,在湖南長沙望城、江西景德鎮、河南鞏縣、河北曲陽等地都發現了瓷窯遺址,特別是原來未發現瓷窯的山西、陜西等地也開始燒瓷;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及其以前創燒的上虞窯、湘陰窯、壽州窯、羅湖窯、婺州窯和內丘窯等,生產規模則不斷擴大,相繼進入了盛燒時期。與此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越窯(原上虞窯)、岳州窯(原湘陰窯)、婺州窯、壽州窯、洪州窯(原羅湖窯)和邢窯(原內丘窯)等各具特色的名窯。
這一時期瓷器質量顯著提高,工匠們進一步掌握了原料的性能,使燒出的青瓷晶瑩光亮,黑瓷深沉光潤。白瓷在隋代已具有比較穩定的性能,到唐代更得到迅速發展(圖362),形成了南方以燒青瓷、北方以燒白瓷為主的所謂“南青北白”的格局。
青瓷器是這時期瓷器生產的大宗產品。主要產地在南方,北方在燒制白瓷的同時,有的窯也燒或兼燒 一些青瓷。由于自然條件、生活習俗和制瓷技術的差異,各地青瓷特點也不盡相同,風格迥然。在眾多的青瓷窯中,以浙江越窯燒制的最好,代表了當時青瓷生產的最高水平。它的產品種類繁多,制作規整,造型美觀大方。胎質大多都很細膩、致密,多呈灰和灰白色。施釉均勻,渾厚滋潤,如冰似玉。裝飾技法有刻、劃、貼和釉下彩繪,花紋主要有蓮花、忍冬、鳥、龍、云氣紋等。其他各窯的產品雖不及越窯,但各具特色,也不乏精品問世,如約創燒于中唐早期的湖南長沙窯,在裝飾方面一舉突破了青瓷的傳統裝飾法,大膽采用在釉下以褐、綠彩繪畫花紋的作法(圖363),為青瓷的生產開辟了 一條新路。
白瓷器是這時期北方瓷器生產的主要品種。在北方燒制白瓷的窯發現不少,但最有名氣的首推河北的邢窯。邢窯以燒制白瓷為主,器類較多,造型樸實無華。有粗白瓷和細白瓷之分。細白瓷是邢窯白瓷的精品,胎質堅實,細膩,呈白色。釉色純白光亮,透明度很高。因其主要是以釉來取勝,所以一般沒有花紋。除邢窯之外,河南鞏縣窯在唐代燒制的白瓷也很有名,當時還做為貢品運往長安。
這時期在大量生產青、白瓷的同時,還創燒出絞胎瓷器等新的品種。
絞胎瓷器就是將白、褐兩種顏色的瓷泥相間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形。這樣瓷胎上便出現白、褐相間的紋理。由于絞揉的方式不同,紋理也變化多端,或類木紋,或像鳥羽,或似行云流水,或像朵朵鮮花。再施上透明釉,入窯焙燒,就成了絞胎瓷器。絞胎瓷器創燒、盛行于唐代。在陜西、河南發現的唐墓中均有出土,器形有碗、盤、杯和枕等。
這時期的燒瓷技術也有明顯進步。北方燒瓷均用饅頭窯,由窯門、火膛、窯室和煙囪組成,火膛和窯室合成一個似饅頭狀的空間。饅頭窯建造方便,保溫性能好。雖然在廣東潮安窯、安徽壽州窯、四川成都青羊宮窯等窯遺址中也相繼發現了饅頭窯遺跡,但南方主要瓷器產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仍使用龍窯。這時期的龍窯已經成熟,尺寸和各種設施安排均較合理。在長沙窯址發現的一座窯爐的壁上還開設了供裝窯、出窯用的門,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效。在燒瓷技術上引人注目的是,隋代出現了匣缽,唐代已普遍使用。使用匣缽裝燒,避免了坯體直接接觸煙火,可保持色澤純潔,提高瓷器的質量。此外,由于匣缽胎體厚重結實,耐高溫,在窯爐內垛置不易倒塌,可充分利用窯室空間,增加裝燒量,有助于提高產量。
宋元時期的瓷器 宋元時期由于以農業為主體的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和對外貿易活動的廣泛展開,瓷器手工業也隨之進入了繁榮興盛時期。這時期各地的瓷器燒造業發展迅速,特別是為了適應對外貿易的需要,在交通方便的沿海一帶大量開辟新的燒瓷地點,逐漸形成了不同于隋唐五代時期的新風貌。入宋后,唐代的一些名窯,如岳州窯、壽州窯、邢窯等,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與此同時,逐漸產生了具有宋代自己特色的名窯。宋代名窯遍布各地,風格迥然不同,但在制作工藝和藝術效果上最佳的當推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后人稱之為宋代五大名窯。可在市場上銷售的名窯的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出現了其他瓷窯競相仿制的情況,因而便有了同一種產品同時在幾個窯燒造的現象,這樣就形成了以首創這種產品的名窯為主體的瓷窯體系。這時期的窯系主要有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龍泉窯系和景德鎮的青白瓷窯系,宋元時期的重要瓷窯幾乎都包括在這幾個窯系之內了。
這時期瓷器品種豐富,除了原有的之外,還創燒出不少新品種。
青瓷、白瓷、黑瓷和唐代出現的青花瓷等還繼續生產但情況與前大不相同。
青瓷在釉色上突破了以青綠和青黃為主的傳統的單一色調,經過特殊處理燒出了深淺不同、變化多樣的顏色。陜西銅川耀州窯(原銅川窯)北宋青瓷色調深沉,配以精細的刻花和印花,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河南寶豐汝窯青瓷中,最有影響的是御用瓷,釉色呈淡淡的天青色,略有深淺之別,一般無花紋裝飾。河南禹縣鈞窯青瓷的基本色調多近于濃淡不一的藍色,是一種乳濁釉,釉內含有少量的銅,燒出來釉色青中帶紅,尤如藍天中的晚霞(圖364)。有的還在青釉面上涂點銅紅釉,燒成后便形成紫色花斑(圖365)。這些色彩錯綜繽紛,千變萬化,十分艷麗美觀。哥窯從傳世器物看,色調較淺淡,有粉青色和蛋白色等。釉面滿布網狀或碎玻璃狀的紋片,一般是較粗疏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俗稱“金絲鐵線”。紋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一致,原本是燒成上的缺點,然而因其自然美觀,成為了一種天然裝飾。哥窯的工匠掌握了它形成的原理,巧妙利用了這種缺陷,給瓷器增添了許多特殊的美。官窯,顧名思義,是官府所經營的窯,專門為宮廷燒制高級生活用瓷和藝術陳設瓷。北宋官窯燒制的青瓷名貴,一般造型宏偉,頗有氣魄,釉色很淡,光澤晶瑩。南宋官窯青瓷色調不一,有青灰、粉青、米黃等多種。浙江的龍泉窯是宋元時期著名的青瓷窯,它燒制的青瓷以南宋時期的粉青和梅子青色最佳,色澤光亮滋潤,不拘一格。
白瓷器以河北曲陽定窯燒制的最好。定窯在唐代晚期燒制的白瓷已有一定水平,入宋后提高較快。器物胎體薄輕,造型精巧優美,釉色白中閃青或閃黃,色調光潤柔和。裝飾講究,花紋內容豐富多彩,無論是刻花、劃花還是印花,制作都很精細。在有些器物底外側還刻劃“官”或“新官”字款,其質量尤好。
黑瓷器燒造歷史悠久,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到唐代有了較大發展,質量大幅度提高。但在釉色上多是追求光澤,變化少。宋元時期經過精心的處理之后,在黑釉中燒出了變幻莫測的富有裝飾意義的紋樣,有釉面上散布著銀灰色的圓形結晶斑、類似水面上灑滿油珠的油滴釉;有釉色中透顯出美麗的褐黃、藍灰、鐵銹色的細長流紋,酷似兔毛的兔毫釉;有釉色中顯現海龜背色調的玳瑁釉;還有釉面上出現像鷓鴣羽毛的鷓鴣斑釉等等,將黑瓷生產推向高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和河北磁州窯是燒制黑瓷的主要瓷窯。
青花瓷器是以鈷料在未經素燒的坯體上繪畫圖樣之后,施一層透明釉,放入窯中,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釉下便呈現出藍色的花紋。它在唐代就已經出現,由于發現的資料少,唐宋時期的全貌還不甚清楚。青花瓷器大量成批出現是在元代,江西景德鎮是主要產地。器形有壺、罐、梅瓶、玉壺春瓶、盤、高足杯等多種,有的體大厚重,有的則胎薄體輕、小巧精致。胎質細膩,呈白色。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紋飾內容有花草、樹木、禽鳥、龍鳳、人物故事等,十分豐富,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圖366)。
除青瓷、白瓷、黑瓷和青花瓷外,這一時期還新創燒了白地黑花瓷、青白瓷、釉里紅瓷和樞府瓷等品種。
白地黑花瓷器是在白地釉下繪畫黑色花紋。它是磁州窯富有特色的產品,創燒于北宋時期,金代達到鼎盛。北宋中期以后,河南、山東、山西、陜西、江西有的瓷窯也相繼開始燒制。白地黑花瓷器的造型和花紋內容均來自于生活,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倍受世人歡迎。
青白瓷器的釉色介于青、白兩色之間,青中有白或白中顯青。習慣上也稱之為“影青瓷”。北宋早期出現之后,發展迅速,遂在江南地區逐漸形成了以景德鎮窯為中心的頗有規模的青白瓷窯系。器形有瓶、注壺、茶盞、碗、盤、盒等,造型勻稱,胎體較薄,釉光澤較強。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內容以花卉為主,線條清晰,結構嚴謹。具有獨特的風格。
釉里紅瓷器是以銅紅料在未經素燒的坯體上繪畫紋飾后,施以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釉下呈現出紅色的花紋。它首先在元代景德鎮窯燒制成功。常見的器形有罐、玉壺春瓶、碗等,胎質呈白色,施白或青白色釉,紋飾內容簡單而少,不像青花瓷器那樣豐富多變。由于它燒成難度大,在元代和后來都未有形成瓷器生產的主流,精品難得(圖367)。
樞府瓷器是元代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窯定燒的瓷器。常見的器形有碗、盤等,胎體較厚重,細膩致密,呈白色。釉呈失透狀,白中微泛青,頗似鵝蛋色,因此又通稱為“卵白瓷”。裝飾以印花為主,題材有雙龍紋和纏枝花卉紋等。在花紋間往往印有對稱的“樞府”字樣,樞府瓷即由此得名;有的還印“太禧”等字。樞府瓷胎、釉俱佳,工藝精湛,帶字款者更好。它不但用于官府,而且民間也使用,同時也用來進行對外貿易。
這時期的燒瓷技術也有較大進步,值得注意的有三點:①南方已較普遍使用龍窯,窯身加長,一般都在30米左右以上,有的竟達130余米。這樣窯頭和窯尾的水平高度差增大,自然風力增強。為減少抽力,節省燃料,有效地控制窯溫,有的將窯爐砌成彎曲狀或把窯床做成臺階狀;還有的在窯室內砌筑多道擋火墻,將其分為若 干小室。較好地克服了由于窯身增長出現的問題。②北方的耀州窯、磁州窯、定窯等不少瓷窯都使用煤做為燃料,不但擴大了燃料來源,而且可以提高窯內溫度,延長保溫時間,使胎釉中的各種元素的化學反應更加充分,有利于提高瓷器的質量。③定窯在北宋中期創造發明了支圈窯具覆燒工藝。這種窯具實際上是由支圈疊落組合而成的匣缽。覆燒方法能夠充分利用窯爐空間,提高產量,據有人測算,如以同樣的空間和燃料,用這種辦法比用其他辦法的產量多4~5倍,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陸續被其他瓷窯采用。有的窯還創造了多級缽式、盤式的覆燒窯具。但使用這種方法燒出的瓷器口沿無釉,即“芒口”,用起來很不方便。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有些器物便在口沿部鑲上金、銀等,增強了使用價值和美感。
明清時期的瓷器 明清時期瓷器手工業繼續向前發展,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雖然宋元時期的一些名窯日趨衰落或已停止生產,但瓷窯遺址仍發現不少,幾乎遍布全國。其中以景德鎮窯燒制的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在全國瓷器燒造業中處于中心地位。景德鎮窯在宋元時期就已相當發達,入明后很快便昌盛起來,窯場急劇增多。為了滿足宮廷需要,明初開始在此設立御器廠,即官窯,專門燒造供宮廷使用的瓷器,同時也燒造一些朝廷對內、外賜賞和交換需要的瓷器,都是一些高級品。景德鎮窯的民間窯廠也很興旺,它除了生產供國內、外市場普遍需要的一般產品外,還生產部分高檔瓷器,有些也被宮廷所選用。在景德鎮窯蒸蒸日上,景德鎮隨之成為馳名中外的瓷都的同時,南北各地也有不少瓷窯,繼承前一時期的傳統,燒制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為明清時期的瓷業增添了光彩。
這時期瓷器品種繁多,卓有成就的當屬白瓷和青花瓷。
白瓷器以景德鎮窯燒制的薄胎瓷和福建德化窯燒制的白瓷最有特點。薄胎白瓷器始制于明永樂(1403~1424)時期,胎質細密,薄至半脫胎程度,可光照見影。釉純凈、均勻,柔和悅目。有的還刻或印有秀麗清美的花紋,十分精致、可愛。到成化(1465~1487)時期更勝 一籌,胎薄幾乎達到了脫胎的程度。德化窯宋元時期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入明后一改常規,燒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白瓷。其質地細膩,透明度高。釉色光潤明亮,純白如凝脂,在光照下,能隱現粉紅色,因此被稱之為“豬油白”、“象牙白”。器形除日常生活用具外,還有瓷塑人物。裝飾以印花、貼花為主,內容有花卉、動物和人物等。到清代,器形多為生活用具,釉色白中微微泛青,裝飾題材普遍采用花卉,也有的以八仙和詩句為飾,藝術效果亦好。
青花瓷器因青花著色力強,鮮艷穩定,凈雅大方,所以在明清備受重視,一躍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從未間斷。明代以永樂、宣德時期(1403~1435)燒制的最佳(圖368)。胎質、釉料都很精細,用的是由國外輸入的“蘇泥勃青”料,色澤深藍濃艷,蒼翠瑩潤,在青花上往往有鐵黑色斑點。造型清雅、秀麗、豐富多樣。花紋優美、典雅,內容主要有花卉、龍風、動物、波濤紋等。康熙(1662~1722)時期是清代青花瓷燒制的最優秀時期,使用的都是國產青料,色調純藍鮮艷,層次分明。花紋題材豐富多彩,除山水、花卉、禽鳥和 一般人物外,還流行以封建意識、文人士大夫風尚和各種小說、戲曲等為內容的畫面,如《多子圖》、《孝經故事圖》、《竹林七賢》、《飲中八仙》、《三國演義》、《西廂記》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單顏色釉瓷器是明清時期瓷器的常見品種之一,有紅釉、藍釉、黃釉、綠釉、烏金釉、紫金釉、茄皮紫釉等。其中高溫銅紅釉倍受推崇。以銅為瓷器著色劑的技法早在宋代就被工匠們所掌握。經過長期的探索,到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燒制出一種色調純正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鮮紅”或“寶石紅”。其胎質細膩,呈白色。釉鮮艷而勻潤,有的還飾有暗花云龍紋。器形有高足碗、碗、盤、僧帽壺等。清代以康熙時期的郎窯紅和豇豆紅最為名貴。郎窯紅釉瓷器系以康熙時督窯官郎廷極而得名。其釉層較厚,開有大小紋片。釉色澤深紅濃艷,越往 下色調越重,猶如初凝之牛血,底足內往往呈米黃色和蘋果綠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綠底”。器形 主要有瓶、罐、碗。豇豆紅釉瓷器,亦稱“美人醉”、“桃花片”等。釉酷似成熟的紅豇豆色,不像郎窯紅那樣濃艷,釉層中帶有形狀不規則的青綠色苔點,色調幽雅清淡,柔和悅目,引人入勝。
彩繪瓷器是明清時期瓷器的重要品種。它有單彩和多彩之分,又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之別,還有的釉下彩和釉上彩結合使用,極為豐富。其中斗彩、五彩、琺瑯彩、粉彩影響較大,頗有典型性。
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彩色瓷器。它的制法是,先在瓷器的坯體上以青料畫出花紋或勾勒出花的輪廓線,再施 上透明釉,入窯以高溫焙燒,在燒成的瓷器上或點綴或沿輪廓線填上各種需要的顏色,然后二次入窯以800℃左右的溫度進行烘燒。燒成后,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互輝映,爭美斗艷,十分清新美麗。成熟的斗彩瓷器(圖369)發現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其器形有罐、碗、杯、印盒等。圖案內容有花卉、鳥蟲、樹木、人物等,畫面幽雅、別致。斗彩瓷器到清代雍正(1723~1735)年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紋飾布局和彩色使用等方面,均有創新。器形明顯增多,花紋內容以花鳥為多,疏朗秀麗、規矩工整。
五彩瓷器的五彩是多彩之意,屬釉上彩,也有的釉下配飾青花。它的制法,先在瓷器坯體施釉,有青花者畫好青花再施釉,入窯進行高溫焙燒;之后,在其上以五彩繪出花紋,入窯以低溫烘燒。五彩瓷器據明谷應泰《博物要覽》記載,“始于明永樂”時期。從現有實物資料觀察,明代嘉靖、萬歷時期(1522~1620)進入成熟階段。這時的器形有瓶、罐、盤、方盒、筆架等。裝飾圖案布局滿而密,色彩突出紅色,濃艷、華麗,題材以龍鳳、云鶴、鴛鴦、魚藻、嬰戲、人物最為常見,往往還配以山石,花草等,生動可愛。五彩瓷器到清代康熙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在色彩上發明了釉上黑彩和藍彩,增強了畫面的效果,再加上金彩的使用,更顯富麗嬌艷,光彩奪目。其器形有瓶、罐、碗、盤、杯等。裝飾題材十分廣泛,除了以往習見的內容之外,更喜歡用以小說、戲曲為內容的人物畫面。這時除了有白地五彩外,還增添了黑地、珊瑚紅地、米色地五彩等,色調淡雅柔和,獨具特色(圖370)。
琺瑯彩瓷器又稱“瓷胎畫琺瑯”瓷器,亦名“占月軒”瓷器,系從銅胎畫琺瑯移植而來。它的制法是在內壁施釉外壁無釉燒過的瓷胎或精美的白瓷上繪制彩畫,然后入窯烘燒。色彩瑰麗,畫面有較強的立體感,藝術效果頗佳。這種瓷器創燒于清代康熙年間,雍正、乾隆時期(1723~1795)更加精致。器形主 要有瓶(圖371)、壺、碗、盤、杯、盒等。圖案花紋 豐富多彩,內容除了花卉、禽鳥、山水等傳統題材外,乾隆時期(1736~1795)還出現了仿西洋畫意的人物畫。琺瑯彩瓷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宮廷用瓷,專用來玩賞和作宗教、祭祀的供器。
粉彩瓷器是集五彩、琺瑯彩之長而創制的。它的制法是,在白瓷器上勾出花紋的輪廓,用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即玻璃白粉打底,彩料置其上,然后進行渲染,再入窯以低溫烘燒。畫面彩色濃淡不一,頗有凸凹立體之感,色調柔和、淡雅,不像五彩那樣濃烈、艷麗奪目。粉彩瓷器出現于康熙時期,雍正時期水平最高,乾隆時期也不乏精品問世。器形有瓶、碗、盤、筆筒等。圖案內容主要有花鳥、山水、人物故事等,絢麗多姿。粉彩不僅有白地,而且還有紅、綠、黑等色地,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圖372)。
這時期由于瓷器釉料中氧化鈣的含量降低,氧化鉀的含量提高,在高溫下釉的粘度增大,升溫快、不易保溫的龍窯顯然已不能適應瓷器生產的需要。因此,在龍窯的基礎上,吸取饅頭窯的一些作法,在南方創造了階級窯和蛋形窯。階級窯開始于明代德化窯,亦依山而建,一般分5~7室,每室依次相接,后一室底高于前一室底,作臺階狀。室與室間砌有隔墻,墻下部有使兩室相通的煙火孔,室頂部設有投柴孔。煙由窯尾排出。它好像是由若干饅頭窯連接起來的具有較大傾斜度的龍窯。蛋形窯,明代末年或清代初年出現于景德鎮,由火膛、窯室和一高大的煙囪組成,傾斜度較小。窯室前部大后部小,呈長長的橢圓狀,似覆置的半個蛋。在窯身外還砌有護墻,護墻與窯壁之間留有0.20~0.30米的空隙,填以砂土以便隔熱,也用以緩沖窯壁、窯頂受熱后引起的開裂。階級窯和蛋形窯既有龍窯裝燒量大、產量高、節省燃料的長處,又有饅頭窯易控制升降溫速度、燒成氣氛和保溫性能好的優點,為明清時期瓷器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①中國古代瓷器出現時間早,燒制區域大,地點多,使用廣泛、普及。②從商代至清代的3 500余年中,瓷器生產未間斷過,制作工藝和燒成技術由初級到高級,產地由局部擴展到廣大地區,產量由少到多,品種、造型、釉色、裝飾技法、花紋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每個時期都有新面貌出現,一直處于上升局面。③瓷器既是人類物質生活中的日用品,又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工藝美術品。中國古代瓷器的制作在考慮到實用和使用方便的同時,還特別注意追求藝術效果,造型、釉色、圖案花紋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④中國古代瓷器在發展民族特色的同時,也不斷吸收融匯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斷豐富了自己的內容。例如:南北朝時期流行的蓮花紋即是在外來佛教藝術的影響下出現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唐代青瓷風首龍柄壺的造型,明顯吸取了波斯金銀器的形制特點;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器用的鈷料乃是由國外引進的“蘇泥勃青”。⑤中國古代瓷器生產十分注重突出、表現各自的風采,不千篇一律。各地瓷窯在保持民族風格、體現共同時代特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條件,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努力創造和發展自己的特色。這一點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顯示出來,唐代迅速發展,宋代則百花齊放。⑥中國古代瓷器不僅深受國內人們的喜愛,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歡迎。中國瓷器早在唐代便以一種新型的商品形式走向世界。唐五代時期的瓷器行銷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伊朗和埃及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宋元時期的瓷器輸出數量劇增,市場擴大,在亞洲和非洲東海岸很多國家都有發現。明清時期的瓷器不僅暢銷亞洲和非洲,而且還遠銷到歐洲和美洲,傳遍四方。不僅如此,中國瓷器的制作工藝、燒成技術也相繼傳到世界各國,為世界瓷器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古代瓷器的 上述特點,在其他形式的傳統文化中很少見,它在中國傳統物質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一份寶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永遠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中國古代瓷器的作用顯而易見。在古代,首先是改善了物質生活條件,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其次,無論是實用的,還是做為藝術品陳列于室內的,都可供人觀賞,給人以美的享受,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在當今,它除繼續給人以美的享受外,還是研究古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工藝美術、社會習俗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同時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當代,瓷器仍然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和富有韻味的工藝美術品,發展很快。世界市場競爭激烈。中國制瓷業的面貌在1949年后發生了很大變化,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在此基礎上,繼續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充分吸收、運用現代制瓷科學技術成果,一定會不斷創造出適合于現代生活和人類審美意識的具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高水平的瓷器。
上一篇:傳統文化·中華氣功·理論基礎
下一篇:傳統文化·兵家韜略·用兵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