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剎海市》簡介|介紹|概況
文言短篇小說。選自《聊齋志異》。清蒲松齡作。清何守奇說:“世人以美為惡,以惡為美,使無脂韋之骨,即強為涂抹,終覺面目非真,遂令世界茫茫,幾無處安此一副面孔;正恐蜃樓海市,顯榮富貴,亦終不可得耳。悲夫!”(《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清但明倫說:“花面逢迎,以出身為游戲,固自好者所不屑;即遭逢極盛,得志于時,只忠孝廉節,才是實地,余皆海市蜃樓耳,不可為無,不可為有。何者可指為真無?何者可指為真有?知其無而有有之用,知其有而皆無之歸。以其本有,而有所當有;以其終無而無所當無。乃可以有,可以無;可以無而有,可以有而無。是謂無有,是謂無無;是謂非無有,是謂非無無。”(同上)近人易宗夔《新民說》卷二:“蒲留仙研精訓典,究心古學,目擊清初亂離時事,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書,以抒孤憤而諗識者。歷二十年,遂成《聊齋志異》十六卷。……其書不為《四庫全書》說部所收者,蓋以《羅剎海市》一則,含有譏諷滿人,非刺時政之意。如云女子效男兒裝,乃言旗俗,遂與美不見容,丑乃愈貴諸事,同遭擯斥也。”今人楊柳《聊齋志異研究》說:該篇具有“民族思想和反清情緒”。其理由如次:一、作者借羅剎國“美不見容,丑乃愈貴”的反常現象的描述, “諷刺異族統治的烏煙瘴氣,是非混淆,美丑顛倒”;二、“小說題目是《羅剎海市》,‘羅剎’是鬼的意思,作者顯然把當時異族統治下的社會看成鬼的世界。至于小說后面部分描寫馬駿游海市時與龍女的戀愛,是作者著意刻畫出一個事實上并不存在的理想世界來和丑惡的現實對照,實際上也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厭惡與對理想世界的渴望情緒”;三、“小說結束時發的感慨”,“非但深刻地揭示了《羅剎海市》的思想內容,而且也明確地傳達出蒲松齡的憤怒情緒”,“是千百不滿黑暗統治的正直人們的共同呼聲”,“包含對異族統治下的不滿情緒”;四、“整篇小說所寫的‘其人皆奇丑’,其地‘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的羅剎國,包括皇帝在內”,“由全文精神來看,作者既然寫出羅剎國官職高低取決于形貌,形貌愈丑,地位愈高,顯然諷刺的焦點還集中皇帝身上”。與此相對,有些學者認為該篇“主題是敘述馬駿與龍女的曲折愛情,悲歡離合,并沒有涉及到民族問題,連一點影子也沒有。”(楊柳《聊齋志異研究》引述)今人郭豫適說:“全篇主要敘寫主人公馬駿一生在大羅剎國和海市龍宮的生活際遇。作者通過這兩個海外奇談,寄托了他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以及懷才不遇的憤懣,同時也寄托著他對自己所憧憬的理想世界的追求。”(中國古代小說論集》)按,此說為多數研究者所從。此篇是蒲松齡憤世疾俗的代表作品。所謂羅剎國,即鬼的世界;書生馬駿被颶風飄至此國,這里賢愚不分,美丑倒置,而取人又“不在文章,而在形貌”,面目越是猙獰,地位愈高,權勢愈大,馬生長得俊美,竟被視為怪物,避之唯恐不及,若要獲得榮顯,必須易其面目。誠然,這是作者以折光的形式對黑暗現實的無情揭露和批判。后來,馬生在村民的幫助下,來到“海市”,這里不僅環境幽美,到處是珍珠玳瑁,玉樹瓊樓,而且用人唯才,國君禮賢下士,馬生獻賦一篇,即受重用,并被召為駙馬,龍女貌美心善,對馬生情深意篤。這些描寫,正是有才學而又熱衷功名的封建士子們所追求的目標。而“海市”云云,既是作者理想境界之所在,也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慨。此篇情節離奇,幻想詭譎,構思新穎、縝密;通過夸張、比喻和對照等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對人妖顛倒、美丑不分的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主題深刻。通過人物的肖像、言行和心態的描繪,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品德善良、頗重感情、俊秀而有才學的馬生,容貌俏艷、胸襟豁達、情感豐富、忠于愛情的龍女,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語言簡潔生動,清新俏麗;寫景細致優美,意境如畫,情文并茂。前人評此篇在《聊齋志異》中“最為第一,逼似唐人小說”(《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引無名氏語),并非過譽。
上一篇:《紅玉》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老子》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