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政刺韓傀》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戰國策·韓策二》。題目是后人所加。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載有聶政刺韓傀事,并評論道:“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宋鮑彪說:“(聶)政之始終于其親,孝矣。其臨財也,義矣。嘗欲評其死,感其義烈,不忍下筆。獨以謂人之居世,不可不知人,亦不可妄為人知也。(嚴)遂唯知(聶)政,故得行其志。惜乎,遂褊猵狷細人耳,政不幸謬為所知,故死于是!使其受知明主與賢相,則其所成就,豈不有萬萬于此者乎?哀哉!”(上海古籍社《戰國策》匯注引)元吳師道《戰國策校注補正》說:“父母遺體不敢毀傷,以不義而滅其身得為孝乎?非有夙昔之遇,如智伯之于豫讓;非有累世之恩,如韓之于子房,以欲報仇之故,厚已而使為不義,得為知己乎?鮑(彪)陳說區區,陋矣。補曰:姊瑩之死,蓋兄弟之義,《策》述其言,以為不愛身以揚弟之名,而說者徒知論名,而不及義,此皆戰國之習也。《史記》云:‘使(聶)知姊無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難,必絕險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于韓市者,亦未免敢以身許仲子也。’《烈女傳》云:瑩仁而有勇,不怯死以滅名。《詩》云‘死喪之威,兄弟孔懷’云云,此之謂也。’愚謂,子長得(聶)政之情,子政得(聶)瑩之志,然一則曰列其名,一則曰不滅名,猶未免世俗之失也。”今人郭人民《戰國策校注系年》說:“此策聶政為嚴遂殺韓傀,為韓列侯時事。而殺韓哀侯者乃韓嚴而非嚴遂。兩事相去十七年,《史記·刺客列傳》誤會嚴遂、韓嚴為一人,蓋由此策文‘聶政刺韓傀,兼中哀侯’而致誤。《史記·韓世家》分為二事。‘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俠累即韓傀。不云弒王。‘哀侯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其事與嚴遂、聶政事無涉也。今從《史記·韓世家》系此策于韓列侯三年,當周安王五年。”今人牛鴻恩等《戰國策選注》說:“聶政的行為,對歷史上反抗強暴的人們有時也能起到鼓舞作用。但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和行為,常陷于個人恩怨,即使在封建社會也應做具體分析,不宜籠統肯定。”此文寫聶政為嚴遂報仇,刺殺韓相韓傀的史實。聶政事親至孝,廉潔爽直,他甘冒滅族之罪,去刺殺韓傀,表現了古代俠義之士“已諾必誠,不愛其軀”、“士為知己者死”的道德觀念。文章還塑造了聶政之姊聶瑩的光輝形象,她為了使弟弟的英名傳之于世,不惜犧牲自己,在“抱尸而哭之”后,即自殺于尸前。最后,作者借各國人們之口高度贊揚了聶政姊弟的壯烈的自我犧牲精神。應當指出的是,聶政為嚴遂報個人之怨而死,與荊軻為救燕抗秦而死,其死的價值顯然是難相比擬的。文章主題明確,情節曲折生動,語言簡煉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千百年來,聶政姊弟的壯舉,一直流傳于世,成為歷代文學家歌詠的題材。郭沫若在“五卅”運動時期,為了歌頌當時為爭取民族自由獨立而犧牲的愛國烈士,曾采取這一歷史故事作題材,寫成《棠棣之花》的劇本,經過作者創造性的藝術加工,使這兩位歷史英雄人物成了性格更鮮明的藝術典型。
上一篇:《老子》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聊齋志異》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