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約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進士,為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精致的結構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朦朧婉曲之美。巴山:本指今重慶以東之地,巴山在今重慶市南江縣以北。作者寫詩時在梓州(今四川三臺),當時屬東川節度管轄,所以這里是泛指。共剪西窗燭:在西窗下共剪燭蕊,表示相聚在一起。卻話:回頭談起。
入選理由:
結構巧妙的抒情名作;被李夢陽稱為詩集中的第一流作品。
詩詞賞析 詩大概作于作者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期間,但是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則其說不一。《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著名的李商隱詩歌注解者清人馮浩也認為“語淺情深,是寄內也”,“寄內”就是寄給妻子的詩,但這時李商隱的妻子已經去世了。因此此詩所寄之“君”為誰還是一個謎,不過詩意詩情纏綿細膩,似乎又只能認為是寄給情人的。
詩的結構最有特色。“我”無法確定歸期,因為巴山秋雨水漲,什么時候能回來在燈下剪燭私語傾情,回頭再敘巴山秋雨夜漲時候“我”的相思。詩的內容是一個謎,結構像回環的套子,轉來轉去,還是在原點上,什么話也沒有說。乍一看近乎文字游戲;細讀之后,才覺得美不勝收。巴山是客居,是他鄉,處境是幕僚,時令是秋天,是夜雨水漲,情感是凄清惆悵的相思,而且相思的隱曲處還不能明說,只有等以后再一一道來,告訴你巴山夜雨時發生了什么。深藏的心事被回環的套子套住了,怎么也出不來。其實,這正是詩美所在,耐人尋味,含蓄雋永。
上一篇:《李 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