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唐陳子昂作。清陳沆《詩比興箋》:“先朝之盛時,既不及見;將來太平,又恐難期。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此千古遭亂之君子所共傷也。不然,茫茫之感,悠悠之詞,何人不可用,何處不可題?豈知子昂幽州之歌,即阮公廣武之嘆哉!”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余于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武漢大學中文系《新選唐詩三百首》:“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陳子昂隨軍參謀,到了東北邊地。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有被采納,反而被貶斥,因此登幽州臺抒發(fā)失意的感慨。他慨嘆沒有見象樂毅、燕昭王那樣的古人,現(xiàn)在也沒有看到什么知能善任的賢者,使自己能實現(xiàn)政治思想。在深沉的感慨中寄寓著報國立功的思想。”今人彭慶生《陳子昂詩注》:“詩人登高遠眺,獨立蒼茫,緬懷古代明君賢士的風云際會,回顧自己半生坎坷,深感生不遇時,報國無門,其進步理想和黑暗現(xiàn)實存在著深刻矛盾,對武周王朝的幻想已完全破滅,但又看不到前途,只有滿腔的悲憤,孤寂的情懷,天地無窮而人生有限的慨嘆,回蕩在這慷慨悲壯的短歌之中。”今人馬茂元、趙昌平《唐詩三百首新編》:“全詩以無窮無盡、無際無涯的時空為背景,塑造了一個高臺獨立、熱淚飛灑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是孤獨的,又是與時代、民族息息相通的。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就在于這種矛盾的統(tǒng)一。‘唯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永懷……’。讀屈原《遠游》中的這段悲歌,當有助于對此詩的理解。”今人李澤厚《美的歷程》:“陳子昂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滿腹牢騷、一腔悲憤的,但它所表達的卻是開創(chuàng)者的高蹈情懷,一種積極進取、得風氣先的偉大孤獨感。它豪壯而并不悲痛。”中國社科院文研所《中國文學史》:“這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因為遇不到可以同心戮力建立功業(yè)的知音,感到孤立無援而激起的悲憤;是一個有美好理想的人,感念宇宙的悠遠無窮和人生的短促有限,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雄圖壯志而發(fā)出來的慨嘆;陳子昂所以愴然流涕者在此。”此詩吊古傷今,悲歌慷慨,抒發(fā)了理想破滅,負劍空嘆的郁悶和痛苦,表達了封建社會中正直而有抱負的士人懷才不遇、遭受壓抑的悲憤和孤寂情懷,具有深刻的意義。風格沉郁雄渾,語言質(zhì)樸蒼勁,洗凈六朝脂粉,唱出盛唐序曲;構(gòu)思奇巧,前三句俯仰古今,目極天地,分別從時空落筆,末句突現(xiàn)自我形象;用詞恰切,兩個“不見”蘊含著詩人的深憤浩嘆,一個“念”字令人如見深沉思索的目光,“獨”字則有力地寫出詩人生不逢時的孤單寂寞之狀;采取長短參差的楚辭句法,音節(jié)抑揚變化,富于藝術(shù)感染力。清黃周星說;“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詩快》)。
上一篇:《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石壕吏》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