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與藝術·金代的“說話”藝術與話本小說的發展·金代城市商業的恢復和發展
一般認為,金代城市商業的發展水平要低于兩宋時期,但這僅是就總體情況而言的,不能代替對金代商業發展情況的具體分析。公元1141年,金宋和議成,淮水以北地區的城市商業此后不久即得以恢復。這里本是北宋城市商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以汴京為中心,“已經形成了由城市、鎮市和墟市構成的多層次、網絡狀的地方市場”①,伴隨著金代社會形態的變遷,北宋故地中原地區的城市商業因為汴京等城市的修復也很快得以恢復和興盛。
華北、東北的情況也類似。天德三年(1151),完顏亮決定遷都于燕京,并著手擴建新的燕京城,天德五年(1153),金正式遷都燕京,改稱中都。為了滿足皇族貴戚和官僚等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階層的物質需求,金代中都的城市商業規模十分可觀。據《金史·世宗紀》載,因金世宗李元妃之喪,為便其出行致祭而禁沿街鬧市娛樂:
(大定二十一年)二月……以元妃李氏之喪,致祭興德宮。過市肆不聞樂聲,謂宰臣曰:“豈以妃故禁之耶。細民日作而食,若禁之是廢其生計也,其勿禁。朕前將詣興德宮,有司請由薊門,朕恐妨市民生業,特從他道。顧見街衢門肆,或有毀撤,障以簾箔,何必爾也。自今勿復毀撤。”①
說明這是一條店鋪、集市集中的商業街,因皇帝要經過就做了些“城市整容”的工作(“或有毀撤,障以簾箔”),而原來在此作場上演的歌舞演唱活動也被禁止。金代中都中有無類似北宋汴京中的瓦肆呢?金代現存文獻中還沒有直接的記載,但從上述“不聞樂聲”的記述中推測,那些被“毀撤”的“街衢門肆”中也該有類似“瓦肆”者吧。
東北地區的會寧府本是金之舊都,海陵遷燕后宮殿雖一度被平毀,但到金中期這里的居民已發展到三萬多戶了②。依托于城市商業發展的金代市民階層的充分發育,由此可見一斑。此外東北邊境地區的榷場貿易也很活躍。而各地區“隨著各中心城市的恢復,以貿易交換為目的的城鎮、墟市也陸續恢復起來”③。
注釋
① 漆俠、喬幼梅《遼夏金經濟史》第352頁,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① 脫脫等《金史》卷八《世宗紀下》第179—180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② 脫脫等《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51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③ 漆俠、喬幼梅《遼夏金經濟史》第352頁,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遼金文學的文獻·史志書目·金代專史藝文志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金元雜劇·金元諸宮調·金元諸宮調的起源和發展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