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同車》簡介|介紹|概況
《詩經·鄭風》篇名。《毛詩序》說:“《有女同車》,刺忽也。鄭人刺忽之不昏于齊。太子忽嘗有功于齊,齊侯請妻之。齊女賢而不取,卒以無大國之助,至于見逐。故國人刺之。”宋朱熹《詩集傳》:“此疑亦淫奔之詩。言所與同車之女其美如此。而又嘆之曰:彼美色之孟姜,信美矣而又都也。”宋嚴粲《詩緝》:“忽以弱見逐,國人恨其不取齊女。言忽所取他國之女,行親迎之禮,而與之同車者,特取其色爾。此言色如木槿之華,朝生暮落,不足恃也。而今也且翱且翔于此,佩其瓊琚之玉,徒有威嚴服飾之可觀,而無益于事也。曷若彼美好齊國之長女,信美而且閑雅?向也忽若取之,則有大國為援,而不至于見逐矣。”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小序謂刺忽,必不是。解者因以同車為親迎,然親迎豈是同車乎?明系曲解。”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謂何?曰:諷忽以昏齊,非刺忽以不昏齊也。”今人聞一多《風詩類抄》:“記親迎也。昭十六《左傳》子旗賦《有女同車》,宣子以為昵燕好之詞。”高亨《詩經今注》:“一個貴族男子與一個姓姜的貴族美女同車而行,作這首詩來贊揚她。”袁梅《詩經譯注》:“一個男子娶了美麗貞靜的妻子,便贊嘆不絕。”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這是敘述那個男子同那個姑娘一道乘車的過程的詩歌。姑娘在那男子的心目中容貌是如何漂亮,佩戴是如何莊嚴,風態是如何高尚,以至于‘德音不忘’了。看來他似乎在害單相思呢!”此說與詩義合。多方面描述女子之美,是本詩突出的寫作特點。
上一篇:《月夜》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有客》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