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歷史演義》簡介|鑒賞
歷史小說,三十六回。洗紅庵主演述。原載《繡像小說》第一至十三、十五至二十一、二十三至二十五、二十九至三十八期,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至三十年(1904)十月出版。光緒三十二年(1906)夏商務印書館印行單行本,版權頁題“著輯者:中國商務印書館編譯所”。
演義的內容分為各不相連的幾段。第一回至第六回,是以拿破侖一生的活動為中心,講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創立和滅亡;第七回至第九回,則是講東印度公司的創立,印度貴族的抗英斗爭及英國最終把印度變為其殖民地的過程;第十回至第十六回,又回到法國,從布爾奔(波旁)王朝的覆滅到路易拿破侖(路易·波拿巴)執政,一直到巴黎公社被梯耳(梯也耳)鎮壓,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創立;第十七回至第二十六回,是以華盛頓為中心,講北美殖民地的崛起,英法兩國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及美國獨立戰爭,美軍由敗轉勝,終于建立了共和國,直至華盛頓逝世;第二十七回至第三十六回,則是以俄大帝彼得為中心,講俄國的振興,彼得的勵精圖治、大規模改革,俄國與瑞典的戰爭及彼得的臨終遺囑。
這部演義筆墨不甚精彩,僅僅是對幾段歷史的籠統概述,其實還夠不上稱為歷史小說的資格。但這是中國作家以小說的形式來演述歐美各國歷史的最早一批作品之一,它的目的是在于讓普通民眾都能藉以了解一些異國的近代史實,在當時有著它的啟蒙意義。自從鴉片戰爭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就開始把眼光投向了西方,魏源的《海國圖志》就是系統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文化特征的。戊戌維新失敗后,志士們總結教訓,其中一條就是對民眾的啟蒙宣傳不夠。于是有識之士開始大量著書介紹西方學術,來喚醒中國的人民。在這個啟蒙運動中,小說起了很大的作用,1902年梁啟超發表了《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小說遂成了最切近民眾的啟蒙工具。《泰西歷史演義》便是這樣一種背景下的產物。
由啟蒙的目的決定了書的內容是有為而發的。這首先能從它的題材選擇上看出來,它講法國“由民主而改為君主,現在又因君主而改為民主”(第十六回),講美國的獨立戰爭,講彼得大帝的改革,講印度變為殖民地的過程,都是對當時的中國有著借鑒意義的。作者希望中國出現拿破侖、華盛頓、彼得那樣的偉人,帶領全國人民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從而簇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又以印度的近代歷史作為東方國家接受西方文明,從而“鼎新革故”(第七回)的先例,來為中國人提供榜樣。其用心所在,可謂良苦。
其次,書中還借外國的歷史對“變法”發表看法,這也是針對中國的變法運動而言的。第十六回中說:
查英國變法,打一千六百四十二年起,至一千六百八十八年止,實實在在有四十六年之久,諸事才能就緒。大凡變法這樁事情,是不可以半途而廢,亦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法國變法,打一千七百八十九年起,至一千八百七十年止,實實在在也有八十一年之久,不過規模稍具,氣象略新……
這些話到現在都成了講改革者的老生常談,啟蒙的精神在這里已經越過了小說的外殼而直接講話了。
再次,為了讓中國的讀者易于理解,此書還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手段。一是將描寫中國化,如第二回寫英法兩軍交戰中的一個場面:“一將手執長矛,全身披掛,立在艙面大叫道:‘英國斯美在此,拿破侖你敢上前來!’”這簡直是《三國演義》中描寫戰爭的方法了。二是將中外古今的人物事件互相比擬,如第三回:“卻說當初英國有位宰相,名喚譬特,為人渾身計策,滿腹經綸,想學古時候的蘇秦張儀,前往各國游說,用的也是約縱連橫之法。”又如第六回末詩中云“千秋事業誰相并, 風虎云龍一沛公”,將拿破侖與劉邦相比擬,使讀者消除疏遠之感,稍覺親近。三是在講述他國歷史事件時,注明這正是中國的什么時候,如第三十三回中:“一千七百零四年,就是中國康熙四十三年,彼得重新進兵,……”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但偶爾也有不慎弄錯的,如第三十二回中:“就在一千七百年的春里,是中國萬歷三十九年,彼得親領大軍,逕向瑞典進發……”這里把清康熙三十九年誤作明萬歷三十九年,當是筆誤。
晚清的講史小說,大都是有為而發,寓有一些隱義的,但于歷史題材本身,或寫其人物,或講其故事,總要花些工夫,而《泰西歷史演義》則于講故事與寫人物兩方面都沒有什么成就,除了題材之新穎與寓意之良苦外,作品本身卻算不上一部夠格的小說。大致說來,是與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可歸于一類的東西。
上一篇:《池北偶談》簡介|鑒賞
下一篇:《燈下閑談》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