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其獨立性、批判性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中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教育者十分重視的問題。首先,從教育的過程來看,中學生是教育的對象,這是由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但同時應看到,對中學生來說,任何教育和教學只是一個外部條件,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簡單的“授與”或“移植”人類文化知識和社會意識的過程,必須通過他們的主動學習活動才能實現。尊重中學生的主體性是進行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其次,中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主觀能動性能否發揮,發揮的程度如何,決定著他們學習的好壞。同樣的教師,同樣的學習內容,在基礎都比較一致的條件下,由于學生的主觀努力不同,學習效果也是不同的。教育中,優等生和差生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再次,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了很大變化。中學生的思維、情感、意志、個性特征等都與小學生有了根本區別,他們常有自己的主見,喜歡自己獨立尋求各種現象的原因,提出各種疑問和不同意見,他們極富敏感性,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愿隨人擺布。教育教學中如果不注意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還以從前的方法對待學生,則會導致教育的失敗。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為充分發揮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正確認識中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尊重其主體性,創造各種條件,保證他們主體作用的發揮。②根據中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進行教育工作,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斷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教育和發展的關系,成為自立自強的人。③既要注意全體學生的一般發展特征,又要注意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發展水平,時刻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急不躁,認真對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上一篇:中學生生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下一篇:中學生的家務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