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詠樓》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中篇才子佳人小說,十二回。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坊刊小本,每頁8行,每行15字。卷首有康熙壬午歲八月既望湖上憨翁的序,另有一幅美人圖,瑯耶王蘭谷題。作者或即湖上憨翁,姓名不詳。
故事寫明萬歷間,錢塘才子褚良貴,本是唐代褚遂良的后裔,父母早逝,娶妻石氏,貌雖不俗,而性情奇妬。褚生家有別墅在孤山,種植各種花卉,唯梅花最多,因此稱為梅嶼。每逢初春,日暖風和,騷人韻士到此來吟詠,故建樓名為“集詠”。褚良貴常到集詠樓收集詩作,偶見一詩, 署“丁巳花朝邗江女史”,大加贊賞,便和詩一首。過幾天,在他和詩處又見一首,題“邗江女史上林喬小青”。褚生見有了名字,詩中又屬意于己,使他如獲至寶。從此,眠思夢想,廢寢忘食,怏快成疾。姑母楊夫人帶表妹六兒來探病,褚生對姑母傾吐心曲時被妻子聽見,石氏答應他如有意中人可娶過來,因而褚生逐漸痊愈。病好后石氏便自食其言,不再提起此事。經(jīng)過姑母委婉啟示,石氏允許他到揚州尋訪。歷經(jīng)曲折,訪遍全城,褚生終于訪到了喬小青。她乃是揚州城中有名的女才子,她從集詠樓回來,也得了重病,已奄奄一息。褚生通過華醫(yī)師引見看到小青,說明來意,送上和詩,小青大喜,病體遂愈。喬母同意二人成親,夫妻在揚州度過甜蜜的一個月,同回錢塘。石氏一見小青貌美,又見她的詩集《喃軒新詠》和評選的《香奩集》,妬性大發(fā)。 他只準小青“時刻自隨”,不許丈夫私一笑語;除脂粉,毀書籍; 拘禁內(nèi)房,不許隨便出入,并經(jīng)常把小青打得千紫萬紅。經(jīng)姑母楊氏講情,讓小青住進梅嶼集詠樓。石氏立下“約法三章”; “非我命而郎至不允接見”, “非我命而郎有手札至不許開拆”, “汝有手札必由我看, 不許私遞于郎”。小青孤處集詠樓,只借吟詠表達幽憤悲怨,每作一詩必寄給姑母,姑母隨夫到豫章任上,小青便無一人可語,有時作畫,都自己珍藏。每到夕陽落水時,她便臨池自照,嗟嘆不已。她要求請畫師為她畫像,三畫才畫出她那流動的豐采。小青在孤寂中患病,尚未停止呼吸石氏就令人埋葬了。埋葬之日,楊夫人回到集詠樓,小青因有人掘墓而還魂。楊夫人趁石氏不知把小青帶走,認為義女,改名小紅。老媼假說集詠樓有鬼,褚生夫妻與家人從此不敢來梅嶼。石氏夜聽鬼聲得病而死。時值李自成集眾造反,楊夫人、小紅與六兒離散,楊夫人與小紅到鎮(zhèn)江華醫(yī)師(已遷鎮(zhèn)江)家中,小青與母親、弟弟相會。褚生恰遇六兒,將其安頓在集詠樓。后因天啟皇帝大婚遴選秀女,老嫗為媒六兒配于褚生。楊總制率師勤王凱旋而歸,到華醫(yī)師處就醫(yī),與楊夫人、小紅相逢。全家大團圓。楊總制升為大司馬。褚良貴考中二甲進士,選了翰林,小紅、六兒雙雙封為誥命,各舉二子。楊老爺納妾得一子,后亦及第,小紅之弟也作了官,三姓世結(jié)親姻。
這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才子佳人小說,它的獨特之處在于把才子、才女置于妬婦之間。褚生是一位弱冠就成親的有婦之夫,而且其婦又奇妬。這使褚喬二人的純貞愛情,必然遇到最大的波折。褚生與小青并非一見鐘情或因美貌的互相吸引而產(chǎn)生愛情。而是見詩生情,彼此看中了“詩才”,以詩為媒,先讀詩,而后見面。由愛詩而愛才而愛人。喬小青雖然是美女,但在這里作者更偏重頌揚她的詩才與氣質(zhì)風度,也就是內(nèi)在的美,從小青對畫師三易其畫像的要求,可見端倪。第一次畫的象,只是形似,小青認為不行。第二次神似但風態(tài)未流動,小青仍不認可。第三次“豐采流動”,小青才滿意。這正體現(xiàn)了作者重視內(nèi)在美的審美情趣,作者極力渲染小青的詩才和風采的同時,對她的不幸充滿了同情和惋惜。相反,對貌雖不俗的石氏,因其性情奇妬而加以譴責。她亦有不俗之貌,卻引不起作者絲毫的贊賞。在作者心目中石氏不過是羊質(zhì)虎皮,略通文墨的假才女而已。作者理想中的才女,是才、德、貌的統(tǒng)一。作者理想中的婚姻, 即雙美共一夫,才德貌具備的二女,同適一才子。他們互相敬重, 互相愛慕,互相寬容,和諧相處,組成美滿的家庭。
另外,老嫗裝鬼一段,雖然和小說本事不十分密切,但卻寫得繪聲繪色。作者以詼諧、幽默的筆調(diào),諷刺了巫婆裝神弄鬼的惡作劇,揭穿了鬼的謎底。形象的告訴讀者,鬼從來都是人裝的,老嫗裝鬼,人們都信以為真。石氏心中有鬼,才最怕鬼,所以她聽到鬼聲而死。小說中對巫術、鬼神的見解是可取的。
小青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流傳頗廣,先有戔戔外史的《馮小青傳》,后有吳炳的傳奇《療妬羹》,清初的《女才子書》,首篇即為《小青傳》。本書實系據(jù)《馮小青傳》和《療妬羹》改寫,改悲劇結(jié)局為大團圓,突出對妬婦的聲討,而削弱了《小青傳》中對封建婚姻制度和婦女倍受壓抑的命運的控訴,思想意義不如前者,而因篇幅拉長,描寫較前者細膩。
上一篇:《隋煬帝艷史》簡介|鑒賞
下一篇:《雪月梅》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