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簡介|介紹|概況
楚辭《九歌》篇名。戰國屈原作。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說:“謂死于國事者?!缎栄拧吩唬簾o主之鬼謂之殤?!鼻宕髡稹肚x注》說:“殤之義二:男女未及冠笄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賦其事?!鼻迨Y驥《山帶閣注楚辭》說:“古者戰陣無勇而死,葬不以翣,不入兆域。故于此歷敘生前死后之勇,以明宜在祀典也。懷、襄之世,任讒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尸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其曰‘天時懟兮威靈怒’,著衂兵之非偶然也。嗚呼!其旨微矣。”今人蔣天樞《楚辭校釋》說:“《九歌》有《國殤》,猶《九章》之有《橘松》。言楚民氣剛強不屈,擁有欲為國捐軀、誓死不返之眾,實可一戰逐敵,長驅以竟大業。故篇中隱攄戰勝之情,篇末復寓長驅入秦之意?;蛑^篇中所言乃悼念懷王時死于丹淅之戰士,非也?!苯袢岁愖诱埂冻o直解》說:“當是對于靈王、昭王之時伐吳陣亡者的祭歌,到了懷王初年經過屈原加工改作罷了。”今人游國恩根據《國殤》中有車戰的描寫,以為“車戰之法到戰國時已經不用,可見《九歌》必是戰國以前春秋的產品。”(《楚辭概論》)郭沫若說:“其實車戰的全廢當在趙武靈王習胡服騎射之后,武靈王與楚懷王同時。又春秋時人稱大國每言‘千乘’,而戰國時人則言‘萬乘’,蘇秦游說列國,屢舉出各國車乘的實數,足證車戰之法在戰國時還曾盛極一時。況且《國殤》乃伊古以來之死國事者,自不能專門用新武器來從事歌詠”,于是斷定“當作于他(屈原)早年得志時分,而不是在放逐之后。”(《屈原研究》)今人王濤《屈原賦選》說:“本詩哀悼的對象當為楚昭王十年吳楚之戰和楚懷王十七年秦楚丹陽、藍田之役中陣亡的楚軍將士。這兩場大戰在楚國歷史上相當重要:前者丟了首都郢,國力大受影響,后者則成為楚國一蹶不振的轉折點……寫作本詩的目的,固然寄托著對殉難將士的哀思,但其主旨更著眼于激勵有志之士為抗秦存楚而奮戰。《國殤》的寫作年代,可斷于楚懷王十七年以后?!贝嗽娛且皇装У繛閲鴼场ⅰ八烙趪隆?漢王逸《楚辭章句》)的將士的祭歌。它集中描寫了古代車戰中短兵相接、白刃肉搏的場面和在旌旗蔽日、強敵若云的情勢下,愛國將士冒著箭雨刀叢,斗志昂揚,前仆后繼,為國捐軀的情景,歌頌了將士們誓死不屈、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表現了詩人屈原和楚國人民對死難將士的深沉懷念和熱情禮贊,洋溢著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英雄主義精神。此詩在藝術上也是堪稱獨步千古的杰作,它取材于現實,運用白描手法,直賦其事,選取了戰爭的初戰、高潮、結局三個典型場面展開描寫,掃卻浮詞,不枝不蔓,形象生動,情景逼真,令人恍然如身臨戰場、慨然和敵人作殊死搏斗;詩人將動態過程的描述同靜態雕像的刻畫緊密結合,在動態過程的描述中將戰爭整個場面的鳥瞰和戰斗細節的描繪結合起來,在靜態雕像的刻畫中將戰士們外形描繪同精神贊美緊密結合,而這種結合過程又同戰爭的步步展開、詩人感情的層層發展協調一致,風格雄渾,氣勢磅礴,所以力重千鈞,慷慨悲壯,感數代英賢,古今共賞之。
上一篇:《唐且不辱使命》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國語》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