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權》簡介|鑒賞
社會小說,十二回。思綺齋著。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作新社初版。標“國民小說”。后附有“中國婦人會章程”。
《女子權》是一部以貞娘為主人公,寫女子爭取平等自由權利的理想之作。貞娘,湖北漢口地方人氏,聰明伶俐,穎悟異常。因畢業考核成績超拔,擬被選送入北京高等女學堂深造。卻不料為其父袁仲漁所拒,乃憤而投江。究其原因,是貞娘在學校運動會時,曾見那軒軒玉立,儀表不凡的少年海軍生鄧述禹,慕其英武,為之心動;后再經黃鶴樓邂逅重逢,有意無意間獲得遺留的名片詩箋,攜歸失落中偶為仲漁所見,則被誤作行止不端。貞娘投江后,幸為中國兵輪所救,而述禹又恰在輪上實習,于是慰撫照拂,悉心備至,然未嘗言及愛情。船到天津,統帶將貞娘托付其妹,并詳情電告仲漁。其妹乃津報館主夫人,隨欲一試貞娘學問,囑撰女權論文。一經刊載,竟遐邇轟動,群以女界斯賓塞稱之。未幾仲漁匯款已到,貞娘逕往北京入學。在校與諸同學甚相得,乃創言集資組織女子國民報,且親主其筆。此報既出,風行全國, 日銷數十萬份。其時仲漁應召獲補民政部侍郎,亦攜眷來京;而述禹則已調往粵海邊防務,常有信件傳遞。那知因伊犁暴動牽連,國民報副主筆被禁三月,即一命嗚呼;貞娘緣父之故得以幸免,卻無比憤慨。深感女權運動發展,僅以報章宣傳尚且不夠,還須各地周游聯絡。因趁萬國女工會在俄開幕之機,出訪俄法德英美諸國。講演座談,頗受歡迎,活動海外同胞及留學界中人協力同心,分呈吁請,以求早日開放實行。貞娘在美時,巧遇執行公務的述禹,然僅匆匆一晤,略敘契闊,旋即分手,各奔東西?;貒螅忠云洳抛R被選任皇后的翻譯官,浸潤熏陶,影響日深。再有華僑富孀巨資捐助,各地女工傳習所遍布,知識程度漸開,生活能力增強。且得各方函電馳請,世界潮流浩蕩,朝廷知無可拒,遂下許可詔。女子平等自由從此步上新的臺階。而貞娘亦奉后命與述禹成禮完婚,國人為之鑄塑銅像,以志紀念。
《女子權》托理想出演在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實在是因為慣看了源遠流長,根深柢固的專制與野蠻,而把希望寄于未來。浮泊在棄得恨嘆的感喟間,飄零在納宿休鬻的命運中,女子的悲苦于那不平等無自由的婚姻里倍覺慘淡沉痛。遵父母之命,循媒妁之言,往往隙末兇終。無見性情相洽,難得聲氣相投,但聞谷風陰雨比比,琴好瑟耽寥寥。一切種種,皆可歸之于學術不講,沒有自治精神;工藝不興,沒有自養能力。不能自治自養,就不得不在在仰仗男子扶持,就不得不處處俯受男子約束,或玩物視之,或奴隸待之,或財產蓄之。若要跳出苦海,爭得自由,除非大興女學,教他個個有自治精神,廣授女工,教他個個有自養能力, 自治自養而后方能趨于自立自由的平等境地。然則此事當須循序漸進,未容一蹴而就。于是,設理想,導先路,望振拔,脫覊勒,便筆底紙上話說遙遙三十年后。用理想作展現,緣觀念而演繹,與其說只是毫無根據的幻想,倒不如說尚屬差強人意的想象更為貼切。貞娘的女權之論從父母間體察領悟而來,貞娘的女權活動為一己的婚姻自由而起,是由此及彼,用小致大,乃遠者近言,普遍具體,而亦步亦趨間卻總不離建立自治精神,培育自養能力的根本目標??v然能放眼域外風云,注目世界潮流,借他國異洲先例作比照,以海外內地力量為協助, 視野可謂開闊,思路亦稱豁達,還畢竟基于報章實錄而衍化生發,求持之有據,欲言之成理,忌凌空蹈虛,終行之未遠。即便在貞娘聞聽激進話語,恐怕沖突流血,反成阻力妨害,急忙追電更正的所謂調和折中,保守平允的局限里,亦可與見那求平和避激烈,尚須循序漸進,功到自成,否則過猶不及,欲速不達的先在宗旨的不謀而合。再將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開放日的那一句“惟不得輕議選舉權”以為注腳,猶疑躊躇間竟有了幾分難得的清醒與冷靜。極充分的期待與有保留的估計相融合,構成了作品的內容特色,而還似圓滿的結局中亦存有缺憾的陰影,倒是為實際的發展提供了可以思考的余地。
《女子權》用理想的方式塑造主人公貞娘,并終以紀念銅像的建立,女界斯賓塞的美譽,欲為國人樹起楷模典范,卻往往因愛之太切,求正怕偏,反造成制肘牽臂,泥而不化的局面。貞娘在爭取女權活動中,盡可以創報撰文,游說演講,堪稱勉力盡心,知難而進,很是流利活潑;而于往復私人情感里,則常常囁嚅無言,裹足不前,所謂發乎其情,止乎禮義,惟見滯澀拘謹。亦曾有豐神狀貌,印入腦筋,夢回讀罷,思潮翩翩的魔頭苦相;倒記得愛情發動,熱血上涌,肢體酥軟,不由自主的驀地陶醉;且不說落水遇救,天假我緣的意外巧合;還猶聞書信往來,鼎力相助的殷殷情懷??傄蛄松袩o婚姻自由的國律保障在前,即有寒燈孤館,愁云慘霧之憂思,亦不敢先自迎合,公然晤面,僅以此心不死, 日后圖報之語有待將來。便是異國他鄉的交臂擦肩,也會面紅耳赤,顧及嫌疑,難以啟齒,無從說起。而當誤傳錯聽,惟恐好事不成,竟只能嘔心瀝血,但以一死作謝。天長日久,歲月蹉跎,待到皇后之命既頒,方有月圓花好,同心永結的盛典。貞娘那自由結婚最終實現之日,就是這女權運動相當成功之時,如此安排布置,固然蘊含著功德圓滿,眾望所歸,悅天樂地,皆大歡喜的設計與考慮。但是毋庸諱言,新人物舊思想間難以割裂分離的血肉聯系,在求名正言順,無悖無逆,想順理成章,亦步亦趨的行為展示中,業已顯露無遺。這也正是繼往開來的交替關頭,承前啟后的轉型時期所具有的真實氣息。
上一篇:《天豹圖》簡介|鑒賞
下一篇:《女才子書》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