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幕閑談》簡介|鑒賞
軼事小說集。唐韋絢撰。宋人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此書是韋絢在文宗大和中為李德裕從事時,記錄李德裕的一些日常言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此書是韋絢做西川巡官時,記李文饒所談。李德裕字文饒,曾于大和四年至大和六年遷西川節度使,韋絢當在此時為西川巡官。《說郛》錄有此書,書前有韋絢自序。序曰: “贊皇公博物好奇,尤善語古今異事。當鎮蜀時,資佐宣吐,亹亹不知倦焉。乃謂絢曰: ‘能隨而紀之,亦足以資于聞見。’絢遂操觚錄之,號為《戎幕閑談》。大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巡官韋絢引。”
《戎幕閑談》一書散失情況嚴重。《說郛》僅有五則, 《太平廣記》輯十五則,是收錄最多的版本。從內容上看,此書可分為記載名人軼事和記載神怪故事兩大類,但在記載名人軼事之中,又摻揉進一些神奇怪異之事,這種帶有浪漫色彩的附會和虛構,就使得它與純粹歷史傳記區分開來,這正體現了“幻設為文”的創作特點。
《顏真卿》是寫得較好的一篇,作者用簡煉而樸實的文字,白描的藝術手法,刻劃了一個忠義愛國,正氣凜然的士大夫形象。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故帶有強烈的傳記性。兩《唐書·顏真卿傳》就是以此史料寫就。但作者又并不局限于真人真事,其中又虛構了一些神怪事件,使得主人公成為一個半人半神的人物。作者在展現人物性格時,注意選取典型的素材,用比較集中的筆墨,記敘了主人公一生中的兩件大事:天寶末年,顏真卿因拒絕與楊國忠合作,被貶為平原太守。此時,安祿山妄圖謀反的意圖已漸暴露。顏真卿清醒地看到這一險惡的政治形勢和意識到自己作為朝廷封疆大臣的重大責任,于是假托防御暴雨,積極修筑城池,疏浚溝濠,招募兵丁,充實糧粟。為了使這些行動不招致安祿山的懷疑,顏真卿招聚了一批文人學士,整日泛舟飲酒,不理政事,這一招果然使安祿山放松了對他的戒備,認為顏真卿不過是一介書生,無足多慮。后來沒過多久,安祿山起兵反叛,河北二十四郡,幾乎全部陷入敵手,唯有顏真卿所轄的平原郡,成為抗擊安史亂軍的中流砥柱。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著力刻劃了顏真卿卓識與遠見,并用玄宗的贊譽之語,對主人公做了高度的肯定。安祿山久攻平原郡不下,就派人送去了東京洛陽守官李憕的首級,妄圖以東京的陷落來動搖軍心。顏真卿急中生智地說:這不是李憕的頭,我認識他,這是敵人的陰謀。諸將聽了他的話,心中漸漸安定下來。后來形勢比較平靜了,顏真卿又將真實情況向大家說明,并隆重安葬了李憕。作者寫出了主人公在危急之際的機智和果敢,使得這個藝術形象更加突出豐滿。
如果說上述故事由于是平面的敘述而使得人物形象略欠生動的話,那么在記敘顏真卿之死的文字中,運用了對話的手法和細節的描寫,從而使作品具備了一定的文學色彩。德宗時,節度使李希烈在汝州起兵叛亂。宰相盧杞一向忌恨顏真卿的威望和剛直,此時向德宗進言,建議要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顏真卿去汝州勸降叛匪。這本是盧杞排除異己、借刀殺人的陰謀,但昏庸的德宗竟批準了盧杞的奏本。顏真卿懷著以死來效忠朝廷的信念,不顧勸阻,毅然來到李希烈的營地。當他剛準備向李宣讀詔旨時, “希烈養子千余人,雪刃爭前欲殺之,叢繞詬罵”。面對瘋狂的叛匪和揮舞的刀劍,顏真卿卻“神色不動”。作者抓住了這個形象性很強的畫面,揭示了主人公臨危不懼、威武不屈的高尚品格。為了拉攏顏真卿,李希烈又特意安排了一次宴會,他請顏真卿坐在一旁,然后命令手下的倡優以皇帝的禮節來對待他,暗示顏真卿如果歸順于他,將會受到重用。顏真卿看到這里,拍案而起,憤怒地斥責了李希烈的僭越行為。希烈見高官厚祿不能收買真卿,便在庭前架起柴禾,澆上油,派人對顏真卿說道: “不能屈節,當須自燒”。真卿聽了,二話沒說,便“投身赴火”。“投身赴火”四字,寫得何等決絕明快,充分顯示了主人公那種嫉惡如仇、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事隔千年,我們今天讀到這段文字,仍能感受到主人公氣貫長虹的凜然正氣。《顏真卿》的成功之處,還在于作者把人物性格的展開、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放到當時深重的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闊大政治背景中去表現。這樣,既揭示出主人公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偉岸的人格,又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最高統治者的昏瞆無能和社會政治的腐朽黑暗,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
《李輔國》也是《戎幕閑談》中一篇值得一讀的較好作品。雖然文章較短,全文不到四百字,但作者善于選材,巧于剪裁,集中筆墨描寫了一個頗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典型場景,便把高力士這個鮮為人知的人物刻劃得活靈活現,神氣十足。這篇小說雖冠名《李輔國》,但描寫的主要對象卻是高力士。故事講的是太上皇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住在興慶宮。一天登樓觀賞市景,被樓下墻外的百姓看見,齊呼萬歲。宰相李輔國乘機進言,誣奏玄宗等人有復辟之意。肅宗便下令將玄宗遷往偏僻的西內。在遷移的途中,李輔國又預先設下埋伏,準備一舉殺死玄宗等人。小說緊緊扣住這短兵相接的一幕著筆。作者先寫玄宗眼里所見的情景: “及中逵,攢刃曜日,輔國統之”。曜日的刀劍,烘托出一派殺氣騰騰的景象。然后作者回過筆來描寫玄宗:“太上皇驚,欲墜馬數四,賴左右扶持乃上。”作者此處用了“數四”這個數字,一下子就把玄宗那副魂飛魄喪的樣子給活脫脫地畫了出來。玄宗是如此狼狽,此時高力士又是怎樣呢?作者寫道: “高力士躍馬而前,厲聲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汝舊臣,不宜無禮,李輔國下馬’輔國不覺失轡而下”。我們先看高力士對人的稱呼。稱玄宗不用“太上皇”, 而稱“五十年太平天子”。因為是天子,而且又是五十年之久的太平天子,所以對方不得有半點無禮之舉,否則就有欺君弒君的彌天大罪。稱李輔國不稱宰相而直呼其名,而且點出“汝舊臣”,真是毫不客氣,儼然是以上對下的口氣。接著是對他下了一連串的命令: “不宜無禮”、 “下馬”,一上來就在氣勢上把李輔國壓了下去,使人不能不佩服這位已經失勢的大太監的膽量和機智。作者對他們三人的形態描寫也十分有趣。玄宗是“墜馬數四,賴左右扶持乃上”。從看清對方后四次墜馬,可以想見是一扶上馬去又掉了下來,再扶上去又掉了下來。高力士見此情景是“躍馬而前,厲聲曰”毫無膽怯之狀。李輔國原來是端坐馬上,按計而行,本應是胸有成竹,毫不慌亂。可被高力士一頓訓斥,竟然也失卻主張,“不覺失轡而下”。玄宗,李輔國的“下馬”,高力士的“躍馬”,十分傳神地勾勒出了在此特殊環境中三人迥然不同的外貌特征和心理狀態。故事至此并未完結,高力士“宣太上皇誥曰:‘將士各得好生’。于是輔國令兵士咸韜刃于鞘中。齊聲云:‘太上皇萬福。’一時拜舞。力士又曰: ‘李輔國攏馬!’輔國遂著靴,出行攏馬。與兵士等護持太上皇,平安到西內”。在這場短兵相接的斗爭中,高力士始終掌握著主動權。他并沒有采取鎮住李輔國后就趕快溜走的辦法,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對方醒悟過來,還是能將其一網打盡。而是繼續不給對方在思想上有喘息的機會。他先假傳太上皇的誥令,穩住對方廣大兵士,再令李輔國出行為玄宗攏馬,這樣就把李輔國與他自己的軍士分隔開來,把對方的統帥置于自己力量的控制之下。這種主動進攻的策略,終于使玄宗平安抵達西內。高力士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從容地采取了這一系列行動,使暗殺者變成了保護者,這種具有諷刺意味的喜劇性結局,更加渲染了高力士的果敢與機智。
上一篇:《情史》簡介|鑒賞
下一篇:《掃迷帚》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