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從而后》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論語·微子》。題目是后人所加。有些選本作《荷蓧丈人》。宋朱熹《論語集注》說:“五谷不分,猶言不辨菽麥爾,責其不事農業而從師遠游也。孔子使子路反見之,蓋欲告之以君臣之義,而丈人意子路必將復來,故先去之以滅其跡,亦接輿之意也。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蓋丈人之接子路甚踞,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見其二子焉。則于長幼之節,固知其不可廢矣,故因其所明以曉之。倫,序也。人之大倫有五;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義,故雖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廢。然謂之義,則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茍者。是以雖不潔身以亂倫,亦非忘義以殉祿也。……范氏曰:‘隱者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為通,故溺而不止。不與鳥獸同群,則決性命之情以饕富貴。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為難。惟圣人不廢君臣之義,而必以其正,所以或出或處而終不離于道也。’”北京大學哲學系七○級工農兵學員《論語批注》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勞動人民對孔丘的批判,這個批判一針見血地揭穿了他是一個不勞而食的寄生蟲。孔丘感到很狼狽,于是把荷蓧老農說成是什么‘隱士’,加以攻擊。”今人賈平年認為:“孔子為推行仁政,拯救世人,不惜離開自己的宗國,席不暇暖,仆仆風塵,茫茫然奔走了十四年。司馬遷說他‘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或有夸大,但他歷經艱險,到處碰壁,至死不灰心,姑不論其主張是否切合實際,這種不肯屈就他人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斗精神,亦足令人敬仰。”(《古文鑒賞大辭典》)此文記述子路路遇隱者的談話。通過隱士對孔子師徒的譏諷,表現了孔子堅持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的態度,也反映了儒家的脫離勞動生產。人物的行動、語言極富有個性化,篇幅盡管不長,卻形象生動,真切感人。子路原是一個喜怒易形于色、率直魯莽的人,可如今當他遭到老丈面斥卻愈加謙恭有禮,表現了他性格中的另一方面:信守儒家禮義,粗中有細,富有涵養。老丈始而倨傲,出言不遜,后見子路垂拱盡禮,立即改變態度,留客止宿,熱情款待,并讓兩個孩子參見子路,充分表現了隱者的看透世情、好惡分明而又知情達禮的形象,令人可感可親。對孔子雖然著墨不多,但通過子路的言行,已經暗寓了他為人處世的主張、態度和人格。尤其通過與荷蓧老丈的對照和反襯,一個不惜犧牲自我去救時濟世的老人的形象,無形中已經樹立起來。
上一篇:《嬰寧》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孤憤》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