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通俗演義》》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二百四十則。羅貫中著,約成書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此外還有成書于宋以前、宋、元、明中葉等說法。它最初是以抄本流傳,現在所見到的最早刊本,是弘治間蔣大器作序、嘉靖元年(1522)刊行的大字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此書刊本很多,書商刻書時屢易名色,如《三國志》、 《三國志傳評林》、《三國志傳》、 《三國英雄志傳》等,明刊本不少于二十余種。明建陽吳觀明刊本題《刻李卓吾批點三國志全像百二十回》,以二則合并成一回, 目錄每回二句,取前后兩則標題合并而成,唯第九回稍有不同。它與嘉靖本其實并無二致,但卻開了合并回目的先例。 清康熙刊本《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一百二十回,是此后三百多年流傳很廣的刊本。毛評本是江南長洲(今蘇州)人毛宗崗(字序始)在父親毛綸的幫助下評改的。他舍棄分卷,整頓回目,合兩則為一回,用兩個偶句作目錄,用刪、增、削的方法,將正文修改潤色,刪除大部分詩詞韻文,每回都作了評點,遂成為定本。
《三國志通俗演義》取材于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至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的一段歷史,凡一百一十二年,其主要內容為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作者以陳壽的史書《三國志》和裴松之《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朱熹的《通鑒綱目》為構思情節和形象的基礎,借鑒話本小說和《三國志平話》的結構格局,又大量汲取元雜劇三國戲塑造形象的藝術經驗,展示了以劉備、諸葛亮為代表的蜀國為中心的魏、蜀、吳三國從盛到衰的歷史進程,再現了那個風云際會的時代曲折復雜的軍事、政治、外交斗爭,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極端頹敗和百姓所經受的苦難,表現出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人們盼望天下太平和實現以仁德治國的愿望。小說寫東漢末年皇權衰微,在宦官專權的破壞和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東漢王朝土崩瓦解,開始了軍閥割劇和混戰的局面。敗落皇族劉備與關羽、張飛結為異姓兄弟,以忠義為旗幟,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與此同時,曹操和孫堅也相繼而起,軍事力量發展很快。劉備弟兄在軍事和政治斗爭中屢受挫折,曹操卻在打敗黃巾軍并收編了青州兵之后,以山東為根據地,迅速強大起來,控制了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七年(202)在官渡和袁紹決戰,以少勝多打敗了對方,這樣,割據在北方的軍閥先后被他消滅,為后來兒子曹丕建立魏國奠定了基礎。孫堅、孫策父子在江東也很快崛起,他們雖然相繼早亡,但孫權坐鎮江東,鞏固和發展了父兄所創建的基業,為后來建立吳國創造了條件。劉備兄弟在北方被打敗后,走依荊州劉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使他的事業出現了轉機。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占據荊州,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南征。在極為嚴重的軍事形勢下,諸葛亮過江東舌戰群儒,又以智謀說服吳主孫權和大將周瑜,孫劉結成軍事聯盟共抗強曹,在赤壁大敗曹兵,挫敗了曹操消滅劉備和孫權統一全國的計劃,從而使三國鼎立之勢明朗化。赤壁大戰以后,劉備占領了荊州,分兵西取巴蜀,又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也完成了建立蜀國的準備工作,于是魏、蜀、吳次第建號稱帝或稱王。由于蜀將關羽鎮守荊州在軍事和外交上造成的失誤,孫權乘機襲取了荊州,關羽本人也戰敗被擒殺。劉備決心為弟報仇,不顧群臣的諫勸親率主力伐吳。在彝陵大戰中,吳將陸遜火燒劉備的七百里營寨,蜀軍幾至全軍覆沒,劉備也在白帝城病逝。諸葛亮荷先帝托孤重任,接過忠義旗幟,輔佐幼主劉禪治理蜀國,內修政理,南征孟獲,然后率軍六出祁山伐魏,與魏將司馬懿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戰,雖然軍事上未取得多少進展,卻用這種以攻為守的方針,保衛了蜀國的安全。諸葛亮辭世以后,姜維九伐中原力挽危局,但于大局無補,蜀國到了滅亡的前夜。蜀后主炎興元年(263),在魏國兩路大軍的沉重打擊下蜀國宣告滅亡。滅蜀后兩年,司馬炎代魏建立了西晉,太康元年攻破吳國,三國便混一于晉。
從藝術上看,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以描寫戰爭情節為特征的作品。它以魏、蜀、吳三國的形成、發展、衰亡為基本線索,描寫了圍剿黃巾、討伐董卓、官渡大戰、赤壁大戰、西川大戰、東川大戰、彝陵大戰、武侯南征、六出祁山、八伐中原、平蜀、滅吳等十二次戰役,勾畫出大小一百五十余次戰斗的具體情況,特別象波瀾壯闊的赤壁大戰,成為作家處理戰爭題材、藝術地再現戰爭場景的一個范例。作者用了約占全書十分之一的篇幅來描寫這次戰爭,出現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面,形象地揭示出這一戰役是決定三國歷史發展的關鍵一戰。小說先寫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曹操唾手而得荊州,遂率大軍沿江而下,打算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釀造出相當濃郁的戰爭氣氛。然后作者放慢節奏精工描寫諸葛亮出使江東,以超人的智略,說服吳主和大將周瑜,孫劉聯軍以抗強曹,形勢為之一轉。接著不無夸張地描寫了三江口試敵、蔣干中計、草船借箭、苦肉計、闞澤詐降、連環計、借東風等情節,軍事實力弱小的孫劉一方,創造條件,聚集力量,變被動為主動,終于用火攻在赤壁大破曹軍,使軍事實力強大的曹操一方遭到慘敗,生動地表現出戰爭中以弱勝強的某些辯證因素。
《三國志通俗演義》描寫了約三百多個人物,其中諸葛亮、關羽、曹操等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諸葛亮是一個以超人的智慧和稀世的忠誠為性格特征的人物。這位大名鼎鼎的軍師和丞相,在各種復雜的事件和人物關系中,總是以高人一籌的智謀戰勝對手,并贏得圓滿的成功,而這一切又是為了蜀國的利益所進行的,表現出可貴的高風亮節。關羽在小說中是作為忠義的化身而刻畫的,他那過五關、斬六將、護嫂千里尋兄的壯舉,過去一直被當作倫理道德方面的榜樣,具有一定的審美教育作用。在小說中,曹操被寫成了一個性格相當復雜的人物。在這個人物身上,審美趨向是完全相反的,他一方面是智勇雙全的統帥,另一方面又是詭詐和殘忍的奸臣,就描寫手段而言,應該說是一種創新。劉備和張飛也是作者著力刻畫的重要人物,在主要方面也寫得比較成功。還有周瑜、孫權、呂布、董卓等人物,也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除了這些主要人物之外,小說中描寫最多的是揚威疆場的武將和運籌帷幄的謀士,再加上其他名色人物,組成一個三國人物形象體系,長期活在人民群眾心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仍屬集撰性質,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人創作,但卻是我國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歷史演義中最成功的作品。小說問世以后爭相傳抄,刊刻以后不僅在中國社會上廣為流傳,而且跨越了國界,在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被帶到歐洲,很早就成為世界文學名著,人們稱它為里程碑式的巨著。也正因為它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最早的長篇,所以它的情節、結構、語言、還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串結在正文中的詩詞韻文過于龐雜,一些人物形象呆滯而少變化,有的面目不清。
上一篇:《香飲樓賓談》簡介|鑒賞
下一篇:《一片情》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