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王琰·佛調
南朝梁志怪小說。王琰撰。原載《冥祥記》。《法苑珠林》卷二十八引載。魯迅《古小說鉤沉》輯錄。作品敘述:晉沙門佛調,不知何國人,往來常山,積年,業尚純樸,不表辭飾。時人都很敬重他。常山有一家兄弟二人,皆奉佛,離調所住寺百里地。兄婦病甚重,載來寺旁住下治病。兄已奉調為師,朝晝常在寺中,諮詢行道。一日,調忽往其家,弟問兄與嫂病情況,調并作答。調走后。弟亦策馬跟著來到寺中,見兄后,言及調白天至家情況。兄大驚,說和尚并未出寺。兄弟爭來問調,調笑而不答。調有時獨入深山,一年半歲,赍干飯數升,還回來時,而有剩余。有人曾跟調行數十里,天暮大雪,調入虎穴中宿,虎回橫臥穴前。調對虎說:“我奪汝居處,有愧如何!”虎聽后弭耳下山。跟隨者駭懼。調自度不久即死,乃與遠近鄉民訣別:“天地長久,尚有崩壞,豈況人物,而欲永存?”并勉勵眾人蕩除“三垢”,專心真凈,崇信佛法。調死后數年,其白衣弟子八人于西山忽見調在高巖上,師徒們并互問,很久調才隱去。八人回來,向同道者說知,眾人發冢開棺,不見調尸。作品表現了佛調的高行神跡,宣揚了佛家的法力。佛調能為鄉婦治病,這是值得肯定的。小說在藝術上也有可取之處。作者將幾件異事,按時間先后順序,結構成篇,敘述縝密,描寫生動,語言簡煉流暢,有一定藝術魅力。尤其是調宿虎穴事,娓娓寫來,情節離奇,筆調詼諧,把僧調的神異法力表現得栩栩如生,使人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寫死后西山顯形一段,意境真切,歷歷如畫,并無一般志怪小說那種撲朔迷離之感。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曹丕·何文》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沈約·俗說》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