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志傳》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一名《春秋列國志傳》。 書不分回,約二十八萬字。余邵魚編寫于明嘉靖、隆慶年間。原刊本未見,今存明重刊本兩種。一為八卷本,名《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國志傳》,由三臺館余象斗于明萬歷丙午(三十四年)重刻此書。刻工較精,首題“列國序”。每卷題“后學畏齋余邵魚編集”, “書林文臺余象斗評釋”。此本后又有古吳文英堂刊小字本,及題“李卓吾評點”的文錦堂刊小字本等。另一為十二卷本,題《新鐫陳眉公先生批評列國志傳》。刊刻時間也在明萬歷年間。每卷前附圖五葉,刻繪俱工。首陳繼儒“敘列國傳”。題“云間陳繼儒重校”, “姑蘇龔紹山梓行”。屬于同本而不同板的又有明萬歷乙卯(四十三年)重刊本。除了陳繼儒所寫的序外,還有朱篁序。梓行亦題龔紹山。以后出現坊刊十六卷本、十九卷本,首陳繼儒序,書題《新刻史綱總會列國列傳》 (見于《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列國志傳》是在宋元講史話本中的《七國春秋平話》與《秦并六國平話》諸書基礎上,比較全面地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故事的一部小說。在演述這些故事時,作者刪去了某些遠離史實的情節。如孫臏和樂毅不是同時代人,不可能相互對壘,前作有誤,小說便予以刪節。但為了豐富故事內容,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作者有選擇地把一些民間傳說及神話故事,穿插到若干章節中去,如“蘇妲己驛堂被魅”、 “穆王西游昆侖山”等。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蕩、 大變革時代。 《列國志傳》就是以激烈的兼并戰爭和尖銳的階級斗爭為背景,在廣闊的范圍內,描寫了春秋三百年間五霸競起、戰國二百余年七國對峙的興亡盛衰,最后由“始皇兼并周天下”, “天下茫茫定于一”,結束了諸侯之間“鯨吞虎噬經數世”, “各相吞并裂封疆”的分裂局面。
從春秋、戰國時期諸國的興衰,說明了成敗的關鍵,在于國君能否選擇賢士,排斥奸佞,主張改革,推行新政。作者在卷三“管夷吾條陳霸業”一節,贊揚了齊桓公不記前隙,任用賢能管仲,富國強兵,革新政治,致使“齊國大治”,成了霸主。卷十“公孫鞅徙木立信”一節,詳細地描寫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實行變法,使得“國中富強”,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作者一方面歌頌了英明的君主、賢達的將相,另一方面對那些腐敗殘暴和驕奢淫佚的統治者,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衛宣公筑臺納媳、齊襄公兄妹淫亂、陳靈公衵服戲朝、楚靈王喜歡細腰、晉靈公支解膳夫等,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嚴厲的譴責。尤其對宋襄公的“蠢豬式的仁義道德”,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尖銳的批判。
小說對士大夫的無恥行徑也有所揭露和譴責。作者不惜筆墨,在“魯秋胡捐金戲妻”一節里,專寫秋胡在慌忙回家途中,仍有興去調戲采桑女子,遭到民婦痛罵。到了家里,一見自己欲以金錠去勾引的婦女就是內室,羞愧難當。這場丑劇, 把這個“口講仁義道德”,實乃“好色污行”的封建士大夫的丑惡靈魂暴露無遺,妙不可言。
總的來看,這部作品的思想傾向應予肯定,但也不能抹去書中的神鬼迷信、忠孝節義等封建糟粕,使作品的光輝減色。
本書在藝術上有某些特點,有些故事,特別是對每一場戰役都寫得較為生動。
小說成功地刻劃了各種類型的人物,有明主賢相,有暴君佞臣;有名將勇士,有敗帥懦夫;有權貴顯宦,有游士平民;……他們大都形象鮮明,各有各的臉譜。但也有一些人物缺乏個性,形象模糊。全書綱目清晰,脈絡分明,把五百多年間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及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寫得有條不紊,環環緊扣。但小說未脫講史話本的影響, 文字簡樸,甚至粗糙,文學意味不足。書中保存了許多民間傳說, 如“秋胡戲妻”、 “臨潼斗寶”、“卞莊刺虎”等,對后來民間說唱文學有很大的影響。
上一篇:《冷眼觀》簡介|鑒賞
下一篇:《劫余灰》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