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相秦并六國平話》簡介|鑒賞
長篇講史話本。一名《秦始皇傳》。為元至治(1321—1323)年間建安虞氏刊行的講史話本集《全相平話五種》之一。作者不詳。大約是宋以來說話人基于史實,并吸取一些流傳在民間的故事鋪衍而成的講史時用的底本。原本藏日本內閣文庫,解放前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今有文學古籍刊行社一九五六年影印本等。從影印本看,五種平活版式相同,上圖下文,版面粗糙,風格古樸,文字時有訛誤、漫漶不清之處,保持了宋元話本的原始面貌。
書分上、中、下三卷。主要敘述了秦國興亡的歷史。戰國后期的秦國國力日益強盛,秦王嬴政野心勃勃,大有并吞六國、一統天下之意。他遣使各國,要六國皆納土于秦,以免干戈相見。六國懼怕秦的強大,為了自身的生死存亡,由楚國發起,自為縱長,聯合六國,共同抗秦。秦始皇十七年,始皇命王翦為將,悍然伐韓。六國的聯合逐漸瓦解,秦終于各個擊破,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諸侯割劇的局面,統一了中國。為了強化統治,秦始皇以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度,銷毀兵器,焚書坑儒;他躊躇滿志地出巡天下,到處勒石紀功;為求長生不老,他到處求仙訪道;他為筑長城、建阿房宮而濫用百姓財力……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引起了六國貴族的反對,荊軻、高漸離先后刺殺始皇未遂而死, 張良又率眾于博浪沙襲擊始皇失敗。始皇死于沙丘后,趙高等密謀矯旨殺死太子扶蘇,擁立胡亥為君。然而昏庸的秦二世非但沒有重振秦國,反而加速了秦的滅亡。他變本加厲的暴政終于引起了農民的反抗,陳涉、吳廣揭竿起義,群雄蜂起,天下大亂,秦亡。在以后的四年中,劉邦、項羽爭奪天下,最后劉邦終于滅了西楚,重新統一天下,建立了漢朝。
由于話本出自民間藝人之手,故較多地受到下層人民思想感情的影響。小說通過對一系列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描述和評價,表現了人民群眾的立場和觀點。
小說抨擊了秦國的暴政,揭露了秦始皇的殘忍,指出秦的滅亡是符合人民愿望的。以歷史為鏡,揭示了暴政不能持久,治國當行仁義的規律。開場詩云:“秦吞六代不能鑒,且使來今復鑒秦。”小說的入話在簡述了歷代興亡的歷史之后又云: “便教五伯多權變, 怎似三王尚義仁。”在全書結尾時又一次強調: “則知秦尚詐力, 三世而亡。三代仁義,享國長久。后之有天下者尚鑒于茲。”小說多次將三代的寬仁愛人與秦國的暴政苛刑相比較,說明了秦國滅亡的必然性,并告誡統治者不要蹈秦國之覆轍,表明了人民反對專制統治和希望社會安定的意愿。
小說對人民的苦難生活和動亂不安的社會狀況有所揭示,較為實事求是地反映了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說話人明顯地以贊揚、肯定的態度寫到陳涉、吳廣的農民起義,并對項羽寄予同情和尊敬,肯定了項羽在推翻秦政權中建立的功勛。
鄭振鐸云: “這是一部‘人’的書,而不是鬼怪的書,只是一部寫人與人之間的爭斗,卻不是寫仙與仙之間的玄妙的布陣斗法的。這是一部純粹的歷史小說,不參入一點神怪的分子在內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十八章)。與《全相平話五種》中的其它四種相比,這是它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本書基本忠于歷史,虛構、神異的成份較少。尤其是其中穿插的“荊軻刺秦王”、“高漸離擊筑”、“焚書坑儒”、“入海求仙”、“博浪沙”等有關秦始皇的重要情節,基本上是根據了《戰國策》、《史記》等史書的,有的甚至抄錄全文,不加一點增飾,如“荊軻刺秦王”一段,全引自《史記·刺客列傳》。此書以史實為基礎,融合民間傳說,已初具長篇小說的規模。這種靈活地動用史實,重新創作歷史小說的手法,對后來明代的羅貫中、余劭魚、熊大木等“講史”作家有直接的影響。所以, 《秦并六國平話》是研究中國歷史小說的形成、發展、演變的重要資料之一,在中國小說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上一篇:《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簡介|鑒賞
下一篇:《農田馀話》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