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橋別墅》簡介|鑒賞
社會小說,二十二回。樊菊如著,江蔭香改訂。清光緒三十四年 (1908) 近世小說社出版。卷首有王幼泉序。
陳友仁自幼喪父,家境貧困。奉母命投奔蘇州母舅,做了一名火居道士。好在蘇州地方,民風好施,陳友仁歷年下來,竟也稍有積蓄。到了二十歲上,友仁娶了妻室,兩人極其和睦。只生女兒一人,取名大媛。轉眼間大媛年已十四,出落得容顏嬌好,性情聰慧。
這一日,友仁冒大雪出外做道場,飽受風寒,回家后一病不起。陳大娘、大媛母女百般求醫,均告無效。大媛因聽說古有割股療親的事,便于深夜自剪臂肉,煎了一碗湯,給父親喝下。怎奈病勢太重,終無可救,挨得幾日,陳友仁一命嗚呼。
仗著鄰居相助,母女倆辦了喪事。又相依為命守了一年孝,日子越發地緊了。母女倆商議著要到上海投靠陳大娘的妹妹,便乘船來到了上海。
誰知打聽了一個多月,仍然找不到陳大娘的妹妹。想要回去,卻已欠了幾天的食宿賬,又沒了盤纏。母女倆心中郁悶不已。適此時有個開妓院的張鴇母看上了大媛,她與房東勾結,勸誘陳大娘把大媛賣入妓院。走投無路之下,大媛自愿投入娼門,改名張寶寶。陳大娘獨自回到了蘇州。很快張寶寶成了紅人。
富商之子楊子均是個紈绔子弟,因與妓女林黛玉嘔氣,大鬧了妓院,跑到了張寶寶這里。張寶寶曲意排解。從此兩人日見親密。
楊子均贖出了張寶寶,娶為妻室,一時鬧得沸沸揚揚。誰知只過得半年,楊子均便劣性重現,整日在外尋花問柳,甚至一兩個月地不回家門。張寶寶愁腸百結,無計可施。無聊之下,她和娘姨阿寶、車夫忠孫常去戲園看戲。不料謠言四起,說她與戲子私通。楊子均聞聽大怒,回得家來大打出手。張寶寶與楊子均的緣份盡了。她帶著阿寶和忠孫離開了楊家。一場官司,張寶寶和楊子均離異分道。
張寶寶回到了蘇州,探望了母親,便改名高金寶進了蘇州的妓院。過了兩年之后,又被舊日上海的兩個煙花姐妹勸動,回到上海,重張舊幟。因更名藍橋,所居的寓所便叫藍橋別墅。藍橋不久即成為妓界的首領人物,藍橋別墅也成為達官貴人、風流墨客的聚會之所。藍橋別墅里日日笙歌不斷,喝酒吟詩、聯句賦對,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一日正開盛宴,忽有安徽水災的消息傳來。席間有人提議,請藍橋出面組織妓界的名流義演籌款賑濟安徽災民,藍橋慨然應允。 她四處周旋,籌款準備義演, 眾煙花姐妹也都鼎力相助。正月十五,義演在大馬路議事廳進行,一時哄動上海,各方人士,紛至沓來。藍橋不禁熱血沸騰, 她暗暗尋思恐款子數額不足,便拿出了自己積蓄的珠寶首飾, 要交給負責籌集賑濟款的人。籌款人非常感動,便為藍橋籌劃了一個出售彩票集資的辦法,用珠寶作為彩頭。彩票的發行,極為暢銷,在一月之內,便告售罄。款項發往安徽災區,安徽巡撫也頗為感動,派人送了“慈意俠腸”的四字匾給藍橋。
《藍橋別墅》敘述了一個貧窮的外埠姑娘淪變為上海名妓的過程。其間她數易其名,從大媛而變張寶寶、再變高金寶、再變藍橋,總之是一落風塵而終生難拔,比較深刻地反映了舊時代的墮落和黑暗。小說也寫了一些紈绔子弟,如楊子均之流終日不務正業, 只知花天酒地,爭風吃醋。實際上這類描寫也起到了針砭時弊、揭露社會的作用,或許在當時倒是有警世之功的。藍橋雖身為名妓,卻能為賑濟災民而不遺余力,這個事實一方面表現了藍橋不曾泯滅的良知,另一方面也是對上海許許多多的達官貴人、殷商富戶的莫大嘲諷,因而頗能引人深思。小說中用了許多吳方言的對白,使小說的地方色彩有所增強。
上一篇:《苦學生》簡介|鑒賞
下一篇:《蓬窗日錄》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