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鬼域記》簡介|鑒賞
社會小說,八回。新中國之廢物著。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新小說社出版。
作品從“我”到“香海”(上海)了解商界情況開始,敘述了商界的許多弄弊作假行徑。全書由若干故事片斷連綴而成,有長有短, 頗不相稱。短的三言二語,通過作品中人之口說出,如在商人高老公開張發售“戒煙糕”的宴席上, 帶出這樣一件“逸聞”:一位名叫喬眾生的錢莊經理,性喜狎妓,時有一妓女欲嫁喬,喬怕家中老婆吃醋耍潑,躊躕不決。喬有一朋友馬篇(馬扁),提議由他代喬“藏婚”在自己家中,以避人耳目,喬欣然同意;后來,馬篇便利用喬的這一隱私,頻頻向喬“借款”,喬明知此款一去不回,也只得忍痛解囊。這類故事,并不注重描寫,有的內容亦不完整,一回中可有幾個類似的故事。長的故事稍具小說形態,運用一定的描寫手段,結構較完整。最中心的一個故事,說的是綽號“王太醫”的騙子,先前曾因制造春藥,被巡捕扭去警署,處以重罰,其后反而名聲大揚,生意興隆。又得伙計幫忙,造出一種假名外國人“蒲緞”的劣藥“益身汁”,銷路大開。伙計見未獲賞賜,不免妒恨,王即將其趕出。有小報主筆二人,想敲詐王,反被王告倒獲罪。有個何律師,抓住王假托外國人名為藥名的把柄,一日來到藥房,買了一瓶“益身汁”,又指定開具發票;第二天,藥房收到何的來信,稱服此藥后腹痛如絞, 王見是這個“有名的法律家、竹杠家”,嚇得六神無主。此時又有一外國乞丐闖入店門,尋釁打斗,直等到全店伙計紛紛逃散,才從馬路對面踱出何律師來“調查”,何與外國乞丐嘰哩咕嚕一番,只聽那洋人說,那蒲緞是他父親,王用他父親的名字為藥名,是侵權行為;又說,父親并未將造藥法授予王,現他將把王發售此藥所得之錢,悉數收回,否則立即上訴法庭。王明知這是欺詐,因“蒲緞”之名,原為偽造,哪來“蒲緞”之子?但因自己作弊,有口難言,只得聽從何律師“調解”,請那洋人吃飯,再送一筆錢了卻此事。這實際上是何律師設下的敲詐王的詭計。書中還雜有對政治外交(如美國的華工運動)的評價等等。
作者對中國時政、風尚之敗壞,憤慨無比,欲變民心民風之意,昭然紙上。全書開首便說自己原在杭州茶館開講新小說,立意為“當頭一棒,喚起精神”,先講《官場現形記》,惹怒了老爺,復講《新黨現形記》,惹怒了學生和“革命黨”,再講《儒林外史》,“農工商賈一概逃盡散絕”。“諱疾忌醫,本是我病夫國的通病,不料到這臨終的時候,舊性依然未改”。因而語言頗含譏諷,如“東亞病夫國辦外交的這班人,那一個不是飯桶”,“橫發之道,卻不外乎滑騙二字”。又描寫奸商假愛國上臺演說,“尚未開口,先拿兩只手在面上一掩,眼角邊一擦,登時放聲大哭,那眼淚便如斷線珍珠一般,哭得天昏地慘,一屋子的人沒一個不嗚咽失聲,一個演說堂頓時變了孝堂,一個會長頓時變了孝子,一班聽演說的人都變了吊客……”場面和人物描寫亦有較為生動的,如寫洋乞丐大鬧假藥房一幕:“這洋人看完招紙后,眉頭一皺,肩背一聳,目露兇光,臉含怒氣,站在當中,一只手指著柜內諸人,一只手指著柜中藥瓶,嘴里嘰哩咕嚕,說個不了。闔店的人,一句也不懂,不敢答嘴,只有王太醫一人,還要‘也司杜康’的說個不了,纏個不清,越說越糊涂,越纏越糾葛,那洋人說了半天,說得火性直冒,不覺發起恨來,拿腳一蹬,拿拳一握,象個要打的神氣,眾人一見,都嚇得魂不附體……”
上一篇:《唐書演義》簡介|鑒賞
下一篇:《在園雜志》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