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鐵椎傳》簡介|鑒賞
傳奇小說。清魏禧(1624—1680) 撰。 約寫于康熙十年(1671)。見魏禧《魏叔子集》,張潮所輯《虞初新志》亦收。
本篇據傳說寫成,陳鼎《留溪外傳·鐵鞭客傳》也記此事。表面上是為俠客立傳,實際是有政治寓意的。作者先說大鐵椎“不知何許人”,即不知其鄉貫,后又說“語聲類楚”,接著寫他外貌丑陋,穿著特異,所挾大鐵椎,重四五十斤。 很少言語,人問鄉里姓氏皆不答。顯然,這是一個有政治背景的人物。至于他的行為,只畫龍點睛地寫了兩件事。一是他夜間外出,不啟門窗,轉瞬即逝。二是夜間他一人與群盜斗,連殺三十余人,群盜潰逃。寫得神出鬼沒,令人心驚。此外,作者還在“論曰”中指出他“甚工楷書”。可見,他又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物。 “論曰”還說: “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鐵椎其人乎?天生異人必有所用之。予讀陳同甫《中興遺傳》,豪俊、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見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豈天之生材不必為人用歟?抑用之自有時歟?”這里連用了兩個救亡雪恥的歷史故事。一是張良為六國復仇事,一是宋金對峙、岳飛抗金時事。另外,大鐵椎“語音似楚”,還可以使人聯想到《史記·項羽本紀》中“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這句話。這句話表現了楚人救亡復國的決心。這與上述張良事前后同時,斗爭目標也是一個。于此可見,本篇反清復明的意向是很明白的。作者既對大鐵椎以救亡俠士相許,然后又發出疑問: “豈天之生材不必為人用歟?抑用之自有時歟?”這就是說,有士之志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究竟是“天命”呢?還是“人事”呢?作者引而不發,讓人們思考。不同的人當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作者在寫本文時,下距鄭成功抗清失敗,還有十二年。文成后再過二年,有吳三桂等人起兵反清,還有“朱三太子”在京謀反等事發生。也就是說,在當時,不僅抗清的思想沒有熄滅,抗清的斗爭也還在繼續。因此,從本文得出的答案應當是積極的。
本篇氣勢雄健,人物生動,場景逼真,語言簡凈,可以代表作者的文風。
上一篇:《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續前緣》簡介|鑒賞
下一篇:《女媧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