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子諲
秦樓月·芳菲歇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傷心切,無邊煙水,無窮山色。可堪更近乾龍節,眼中淚盡空啼血。空啼血,子規聲外,曉風殘月。
《秦樓月》通常稱《憶秦娥》。以李白詞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而此調又仿自太白詞,故以名。此調凡十句,每句下三字的平仄均作“平平仄”定格(賀東山有《憶秦娥》:“曉朦朧……”以全葉平聲韻,與此異)。且韻腳例用入聲,即在兩個曼聲長吟的平聲之后,用疾切決斷的入聲煞住,造成一種長吟遠慕、悲涼慷慨的音節。《酒邊詞》頗有坡仙風格,胡致堂以為向伯慕詞“步趨蘇堂而嚌其胾者”,此詞足以當之。
向子諲,字伯慕,江西清江人,但是他于政和年間曾卜筑宛丘(今河南淮陽縣),這詞里提及的“故園”當指宛丘的居所。那里已經淪陷于敵人的鐵蹄之下,無從歸去的了。在這芳菲凋謝的暮春,登臨縱目,遠眺淮陽的故園,故園是望不見的,卻望得見一片烽煙,怎不令人傷心悲切?!“傷心切”疊句和下闋的“空啼血”疊句,均《秦樓月》定格。但是向氏此詞更于上闋結處用“無邊煙水,無窮山色”重疊兩個“無”字。“無窮山色”的“無”字,可平可仄。但是萬紅友認為必用仄聲方好,得去聲尤妙。例如李白詞此處“霸陵傷別”句的“霸”字,便用的是去聲。向氏于此處用了個平聲的“無”字,雖然不如去聲字響亮,但是由于跟上句“無邊煙水”的“無”字重疊,增強了“反復”的效果。陳望道先生在他的《美學概論》中說:“反復的形式雖然簡單,也有不可輕視的價值。”因為“同一的東西非常多地重復著時,容易使人沉入無限的思索里去”。前面兩個“傷心切”的反復,已經勾起了讀者的沉思。這里再接以“無邊煙水,無窮山色”,疊用了兩個“無”字,其效果比單用一個仄聲字強多了。且“無”字屬唇音明母,從聲音上就給人一種朦朧、冥想、傷感的印象,現在又以反復的形式出現,令我們感受到作者有無邊的哀怨,無窮的傷感,一起涌向了筆端,注于紙上。
下闋以“可堪更近乾龍節”過闋,把上闋抒寫的傷感內容更加擴大、深化了。《東京夢華錄》卷九:“欽宗四月十三日生,為乾龍節。”而欽宗趙桓此時卻身為金人的俘虜,囚居北國。對于這個日子,作為一個宋朝人是不能不傷心的。現在節序正迫近這令人感傷的日子,野外還傳來子規鳥的悲鳴,誠足以令人眼中淚盡而啼血矣。這里用了望帝化鵑鳥的故事。《十三州志》云:“望帝使鱉冷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國禪鱉冷……遂自亡去,化為子規。”望帝名杜宇,他的魂魄所化的鳥便也名為杜宇,或杜鵑。又因這鳥的鳴聲像是在說“不如歸去”,所以又稱“子規”或“催歸”。羈旅之人,漂泊流徙中,聽到這喚人歸去的哀啼,怎能不傷心泣下,直到淚盡而啼血。據說子規鳥苦苦悲鳴,最后一直要啼叫得流出血來的,那么這里“空啼血。空啼血”的疊句,寫的并不單單指詞人自己,當然也是寫那悲啼流血的子規鳥吧,而子規鳥又傳為望帝的魂魄所化,現在時序又正近乾龍節的時刻,當也是寫那囚居在冰天雪地的五國城中的欽宗趙桓罷。順著這一根隱伏著的線追尋下去,我們似乎能觸摸到詞人那劇烈跳動的脈搏了。但詞人卻陡地一勒絲韁,把激情融入了拂曉的淡淡的煙景中去了。“曉風殘月”本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移到此處來,全然換了一種境界,這也是藝術家的妙筆化工哩!
上一篇:(宋)陸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鑒賞
下一篇:(宋)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