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影》簡介|鑒賞
全名《新編梧桐影詞話》,又名《新編覺世梧桐影》。全書十二回,現存嘯花軒本,封面三欄,右上鐫“尋私覓趨(趣)”,中題書名《梧桐影》,左下署“嘯花軒藏板”。書名目錄頁作《新編梧桐影詞話》,正文前作《新編覺世梧桐影》,白口,四周單邊,正文半頁8行,行18字。無序跋與刊刻時間。 “嘯花軒”為清初順康間書坊,此書當刊于康熙年間。不知撰人,從作品內容考察,知作者為由明入清的蘇州人。此書第十一回中提到: “提筆時正值中秋將至,壯士尚且悲秋,何況老子。”當寫于其晚年時期。
書敘明末清初蘇州優伶王子嘉與三拙和尚奸淫婦女的丑行。前有“入話”,寫明嘉靖時蘇州秀才葉心安在華山寺讀書,與寺僧普占相好。普占在葉家見其妻花氏貌美,設計騙到寺中奸淫,并逼花氏削發為僧,以便長期奸占。花氏為見到丈夫并報仇,勉強順從,后聽到丈夫聲音,從暗室沖出,揭發普占罪行,葉要到官府控告,普占將葉囚于塔中。恰海公出游至寺,將葉救出,殺死普占等淫僧,花氏訴說忍辱偷生的原委,又觸柱自殺以明志,被救活后,經海公說合,與丈夫團圓。
正文敘山西代州一商人之子名三拙,自小兇頑,極不安分,十幾歲時被父兄送到寺中出家。遇云游寺中的憨道人,與之結拜為兄弟,學得房中采戰之術,又一同投五臺山學拳棒。兩人羨慕江南繁華,遂趁李自成攻五臺之際,扮作客商,販有皮毛等貨,結伴南下。在大同鄭寡婦店,將開店的婆媳勾搭上手,奸宿數日。過黃河時憨道人落水身亡。三拙一人攜貨物資財至蘇州,借花山范鄉宦房屋辟為廟宇,招收徒弟,又與王子嘉結識。王子嘉本是蘇州一財主之子,其父死后,繼母改嫁,將他托付給一個姓陳的戲子,陳教他唱小旦,因其貌美曲好,受到一進士的賞識,為之請名師加意培養,遂成為“蘇州第一旦”,名聲大噪。清兵南下時,進士因不肯藏發死節,他則帶戲班出入于豪紳富戶之家,開始還是內眷勾引他,后來便不可收拾。與三拙結識時,他正與一姓高的商人之妻姘居。高氏大有風情,他抵對不過,聞三拙有采戰術,便以做龍陽獻后庭為代價,向其討教。從此二人沆瀣一氣,或一同奸宿,或分頭漁色。平湖一大鄉宦妻妾成群,他去作戲時勾搭上,被發現后給打個半死,從此不再帶班唱戲,而是在官宦人家當清客,通些關節,偶而客串,縱欲則一如既往。兩人縱欲方式略有不同,三拙仗手中有錢和采戰之術,對象多是“小戶的多情債主”,亦即社會的下層婦女,其訣竅為“世上無難事,只怕老面皮”。偶爾在街上見一少婦送丈夫出門,便高叫化齋,入門后自稱仙人,與之有緣,一住數夜;又遇一女人站在門口,便跟進去,見院內無人,就抱住親嘴,口口聲聲求救命,亦便得逞。至于勾引尼姑,嫖占娼妓更是常事。在花山、楓橋、鳳凰橋、滴水橋一帶, “日日奸騙婆娘,也不計其數,一車子羊毛筆也寫不盡”。曾看好下津橋一寡婦,前去勾引,寡婦之弟埋伏打手捉他,他越墻逃到鄰家,卻勾搭上鄰家的婦人,還想強奸其女。其女掙脫,到街上喊救命,引起公憤。街坊聯名告到縣里,三拙買上買下捺住,人們又告到按院。王子嘉則是“大戶的薄倖替身”,憑著年輕貌美,體態風流,行奸賣俏,勾引的多是官宦富室內眷,對方也均情愿,即使被發現,因顧及體面,一般多隱瞞不告。順治十三年,李御史接狀后,微服私訪,掌握了兩人犯罪事實,將其捉拿歸案。兩人還爭辯:“褲襠里事,一個上司也管起來!”被各打八十板,枷號而死。
作者認為:天下最無恥者莫如俳優,最淫毒者莫如賊禿。”此書寫王子嘉與三拙和尚的罪惡一生,鞭撻揭露其淫行惡德,兼及世風的糜蕩、官場的腐敗。書中借一道人之口說: “這江南淫風忒盛了,……上天震怒,當遣幾個魔君惡鬼下來。”其創作目的在于勸誡。作者說: “作這部小說的人,原具一片婆心,要為世人說法,勸人窒欲,不是勸人縱欲;為人秘淫,不是為人宣淫,看官不可錯認他的主意。”三拙與王子嘉事,當系清初實事,康熙間小說《女開科》亦曾寫及,只是三拙作“三茁”,王子嘉作“王子彌”。
道光十八年(1838)江蘇按察使裕謙、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巡撫等設局收禁小說書目,均有此書(分別見余治《得一錄》和《勸毀淫書征信錄》), 同治七年(1868)江蘇巡撫丁日昌查禁淫詞小說,此書亦在禁中。
目 次:
第 一 回 止淫風借淫事說法 說色事就色欲開端
第 二 回 和尚誘佳人寺內奸淫 太守假拈香放出書生
第 三 回 一怪眼前知惡孳 兩鐵面力抵狂瀾
第 四 回 頑童削發從師學術 稚子辭娘入伙為優
第 五 回 雛兒初逢淫婦不覺消魂 禿兒忽扮西商居然得意
第 六 回 一霎風流不是他人還是我 幾宵恩愛你是何人我是誰
第 七 回 一個是小戶的多情債主 一個是大戶的薄倖替身
第 八 回 一個貞婦淫禿認是好姻緣 兩個癡娼狂且哪知真孳障
第 九 回 御史私行轎夫漏泄風聲 老僧多嘴淫孳難藏形影
第 十 回 官不茍且二女藏羞徙他鄉 法無輕貸兩孳含笑入重泉
第十一回 啾啾鬼聲自笑終當其泣 陰陰魅影人譴更服天刑
第十二回 虎丘山因夢題詩句 長安道遇仙識往因
上一篇:《桃花影》簡介|鑒賞
下一篇:《樵史通俗演義》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