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張惠言
相見歡·年年負卻花期
年年負卻花期,過春時。只合安排愁緒送春歸。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相見歡》一調(diào)的樂譜源于唐教坊曲。自南唐李后主填就兩詞(“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之后,它便成為詞人們喜歡填寫的詞調(diào)。李詞的白話風格,哀怨情調(diào)也為后人所追仿。清人張惠言此首便是其中頗為成功,堪稱神似的一首。
“年年負卻花期,過春時”,首二句以懺悔之情寫出作者年年辜負春時花期的痛苦。“花期”,又稱“花時”、“花季”、“花候”,意即開花時節(jié),開花的信息。這兩句的意思是每年度過春天時都辜負了生機蓬勃、絢爛如畫的花開時節(jié)。為什么如此?是因為他年年處于“愁緒”的籠罩之中:“只合安排愁緒送春歸”。春來他不知曉,及至發(fā)現(xiàn)“春”時,春已在悄然退歸。整整一春的大好時光,他沒有充分地享用,現(xiàn)在春時將逝,他又如何能不愁?
寫到這里,我們還是不能知道作者年年憂愁的深層原因。欲知答案,應了解作者的政治生涯與文學主張。張惠言于嘉慶年間中進士,后終身為庶吉士、翰林院編修之類的著述官員,事業(yè)上未見大的開拓。他開創(chuàng)常州詞派,主張“意內(nèi)言外”、“緣情造端”,倡導”比興寄托”,以其理論推導此詞,產(chǎn)生愁緒的真正原因自然是他事業(yè)上的壯志不竟。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下片進一步表達他對春的思念和感傷:無論是早春如雪的梅花,還是仲春如月的梨花,都能引起作者深深的思念。當早春還是寒風料峭,殘雪未消時,梅花已悄然開放,送來花信,而當群芳爭妍時,她卻落紅綴地,化為泥土;一般的花朵都以顏色爭俏,唯有梨花,只是以素白面人,她的最美的時刻,該是“梨花一枝春帶雨”,而大雨洗身之時,又常常是她香消玉隕之日。故而梨花的芳姿麗質(zhì)常是終生無人睹見。這一層意思既是寫梅花梨花,也是自寫。作者孜孜追求,希望清詞能比附唐宋。他主張“意外言內(nèi)”,開創(chuàng)常州詞派。數(shù)十年潛心于創(chuàng)業(yè),未覺時光之飛逝。猛然間看到綠草萋萋,落紅滿地,方詫訝青春已去,事業(yè)亦未見大成,尾句“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便表現(xiàn)了作者這時的心境。
張惠言論詞,好講比興,自己作詞,自然要恪守其道。知道這一點,才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脈。
上一篇:(宋)朱敦儒《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莊棫《相見歡·深林幾處啼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