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馬圖
近代·高奇峰作
紙本設色
縱一三八厘米
橫九五厘米
藏廣州美術館
在清末民初的中國畫壇上,有許多畫家從事于中國畫的革新,但各人的途徑多有不同。如陳師曾、齊白石等,強調以傳統為根基,力求在舊有的筆墨意趣上熔煉出新的意境;而以“嶺南三杰”為代表的一路則強調從東西洋畫法中接受科學因素,以融匯和發展中國畫的傳統。他們并不輕視傳統的精華,但又汲汲于探取他國之長補己之短,其目標乃如康有為所預言的“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
高奇峰為“嶺南三杰”之一,他從小在其兄高劍父的指導下學習繪畫,1907年隨其兄到日本學畫,接觸了西方藝術,決心以此變革中國畫。他追求嚴謹的造型、絢麗的色彩和新時代的氣息,用筆靈巧,趣致俊發,于各類題材的寫生尤有卓越的表現。其一生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鷹、獅、虎、馬等為題材的,這類雄壯、有力的對象與他抒發時代風濤中的意志力與傷時感世的情懷聯系在一起,其中所透露的是雄強而略帶感傷的英雄氣概,最足以扣人心弦。他的作品曾被孫中山贊許為具有新時代的美,足以代表革命的精神。
高奇峰畫馬有逼真的本領。《雙馬圖》是其代表作之一。畫中有兩匹馬,前一馬棕褐色,后一匹為灰白色,兩匹馬相互依偎,神態自若,畫家對于其形態的描繪恰到好處,使其蘊涵了豐富的生機。根據對馬的解剖及其光照遠近,畫家以堅實的素描功夫和對于明暗結構的深刻理解,一筆不茍地畫出物象的形態,以層層暈染表現了馬各部位的體積感、質感和明暗關系,將馬畫得油光锃亮,不同膚色刻畫得淋漓盡致。而透過寫實的表象,我們又可以發現畫家精詣的筆墨功夫。棕毛的叢密流利勁挺,腿、腹輪廓線的勾勒輕重頓挫,肌體陰面的皴擦以實還虛,蓬蓬松松,具見“骨法用筆”之妙。畫家以筆墨服務于寫實,從而創造出既具有自然寫實的科學因素,又有傳統藝術意味的現代美術。如果把高奇峰的藝術風格與高劍父、陳樹人作比較,可以認為高劍父是奇拔蒼拙,陳樹人是秀雅淡逸,而高奇峰則是雄健與俊美兼而有之。
雙馬圖
與中國畫傳統畫馬方法不同,他是吸取了西方藝術的寫生法和幾何、光影、遠近等技法,融匯了日本大和繪派畫家田中賴璋和擅畫飛禽走獸的京都大畫家竹內棲鳳的技法。竹內棲鳳在1900年前后曾赴歐游歷,他善于廣搜博采,卻被一些日本人視為“狩野派”。(“狩野”,是日本古代傳說中被源賴正所征服的一種怪物,其狀頭如猴,軀干如貍,尾如蛇,手足如虎。)然而竹內棲鳳終究在日本畫壇上為一卓然大家。后來高奇峰倡言革新中國畫,也曾被守舊派譏為不倫不類。這是東方繪畫在近現代東西方文化碰撞浪潮中不斷出現的有著相類似的情況。
上一篇:《嶺南春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蟋蟀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