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魏夫人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相傳此詞為詞人因思念丈夫曾布外出三年沒有返家而感發。全詞以景寄情,景色如畫,情意繾綣。
映入讀者眼簾的,首先是一個碧水蒼山、清雅美麗的村落。“溪山掩映斜陽里”,起首描繪就頗有魅力。碧溪清淺潺緩,峰巒疊翠綿延,傍山斜暉脈脈,臨水青山依依。山光水色互相掩映,何其明麗絢爛!“斜陽”,點出黃昏時分。“掩映”,寫出溪山奇幻靜姿。次句“樓臺影動鴛鴦起”,緊接上句寫山村風光的迷人動態。山上的樹木花草和溪邊的亭臺樓閣倒映水中,一片寧靜。晚風徐徐吹來,水輕輕蕩漾著,倒影也微微震顫著,對對鴛鴦因之而驚起,一切出自天然,又極具情韻。“影動鴛鴦起”,暗示有風。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二云:“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鴛鴦,點綴畫面,又有起興作用。它使整個境界平添了無限生機,又與下片離情關合。
接著詞人視線由溪中而移至對岸:“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隔著一條溪水,眺望彼岸,只有兩三戶人家幾株紅杏悠然伸出籬墻。這使上下句得到有機縫合。“兩三家”,炊煙稀疏,幽靜冷清之狀可知。“出墻紅杏花”,點明暮春時節,同時添加熱鬧氣氛。它使我們自然想到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魏夫人早于葉氏,其妙應屬她所獨創。“出”字,大有“關不住”之意。大慨那高墻大院中萬紫千紅、生機勃發的花木,已不安于主人對它的禁錮關閉、都想擠出墻外一睹天地之大,一展它們的麗姿美色吧?“出”,表現了春天萬物積極向上、遏止不住的生機活力,也隱含女主人公難以抑制的春情。紅杏花似有擬人意味。因此,三、四句不僅形象具體鮮明,而且意蘊豐富雋永,勾人聯想,令人遐思,即寓生活哲理,又含審美情趣,并與下片內在聯系緊密。薛礪若《宋詞通論》評此二句道:即與并時諸賢相較,亦為出色當行之作。
下片從寫春景過渡到直抒離情。“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這兩句由景物帶出人物。“綠楊”與“紅杏”照應,色彩鮮明,春意盎然。墻內的杏花好奇地探出頭來,它看見堤邊的垂楊正掠起長長的秀發。在紅綠掩映中、堤下小路上,女主人公日日沿著溪水徜徉。她獨自在這徘徊不已,定有什么心事吧?
詞末兩句點明本意。“三見柳綿飛”,說明曾布外出已有三個春秋,三年之中,詞人“早晚溪邊去”,原來是為盼望丈夫歸來。溪水長流恰似她綿綿的情意,柳絮飄飛正如她紛亂的愁緒啊!但“離人猶未歸,她的離恨有多深也就可想而知了。此二句與“鴛鴦起”呼應,有對比映襯、突出離愁之效。有首作者不詳的《送別詩》,很切合此情此境:“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見《中國古典詩歌選注》)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風習,大概詞人見柳就生情吧?三年目睹,怨情該何以堪!三年春光已悄悄逝去,惜春傷春之情不言而喻。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以活潑流動的溪水為線貫穿全篇,渾然一體,韻味不盡。用鴛鴦起興,借杏花、柳綿寄情,寓時序更替于景物變換之中,筆觸自如蘊含,情與景銜接有機,極富詩情畫意。
上一篇:(宋)賀鑄《菩薩蠻·彩舟載得離愁動》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晏幾道《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