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濟訪
多病而又受寵的秋天
當(dāng)玫瑰園刮起狂風(fēng)
果園被白雪覆蓋時
你將死去
你將死去
不幸的秋天
在茫茫的白雪和累累碩果之中
翻飛的鷹雀
在天邊
俯瞰著快樂的綠發(fā)小水神
她們還不曾嘗過愛的滋味
從遙遠(yuǎn)的森林那邊
傳來呦呦鹿鳴
我多么愛你呵,秋天
我愛你的秋聲
那不摘自落的熟果
那悲泣著呻吟著的森林
就在這秋天滴盡了它的淚珠
樹葉
凋殘
列車
飛馳
生命
流逝
(金絲燕譯)
(法國)阿波里奈
也許自然之秋與人生之秋天生有著極為復(fù)雜和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古今中外的墨客騷人面對颯颯秋風(fēng)、蕭蕭落木總會情不自禁地生發(fā)人生如斯的感慨。當(dāng)即將告別鮮活的青春、勃勃的生機、累累的碩果時,“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則成為人們對秋天的獨特感受。《病秋》起首便宣稱“多病而又受寵的秋天”,“你將死去”,從而為全詩定下“悲哉秋之為氣”的哀婉凄楚的憐愁悲秋的情緒基調(diào)。逗人愛復(fù)惹人憐的秋天將逝去,嚴(yán)酷的冬天將來臨,詩人為此流露出無限的惆悵悲哀與懷念之情。
第二段,詩人慨嘆秋天將消失(“死去”)在茫茫白雪覆蓋的冬天與碩果累累的收獲之中。以高潔的白雪與豐碩的收獲來襯托多病而受寵的秋天,便更添對秋天的憐愛和對秋之將逝的惋惜。緊接著,詩人忽發(fā)奇想,創(chuàng)造出一個現(xiàn)實與神話相交織的意象:“翻飛的鷹雀/在天邊/俯瞰著快樂的綠發(fā)小水神/她們還不曾嘗過愛的滋味”。鷹雀可能是實景,而它們真能看到快樂的綠發(fā)小水神嗎?砸碎現(xiàn)實與神話的材料,重新捏合一體,這是阿波里奈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征,而我們所要理解的是詩人為何在此捏合二者。自然,一種飄忽而至的靈感和即興式的想象非我們可以解釋,而我們所可以臆測揣度的是:天邊翻飛的鷹雀與快樂的小水神使得在有無之間形成空闊遼遠(yuǎn)的意境,以若虛若實若有若無的一筆輕點而描畫出秋光萬里、一碧寥廓的深秋之景。其次,那不識愛滋味的快樂小水神的出現(xiàn),一方面“以樂境寫哀,一倍增其哀”;一方面暗指永恒的小生命(“神”)不知“死”之將至,以永恒的水神反襯秋天將死,喻指秋天的短暫匆遽,在永恒與短暫的比較中激人哀憐。
第三段繪出遙遠(yuǎn)的森林與呦呦鹿鳴的畫面,一方面表現(xiàn)秋天之寥廓,另一方面羼入生命的意念,在鹿鳴之聲中顯出生命的動態(tài)。
第四段詩人直抒胸臆,表達(dá)對秋天秋聲的摯愛惋惜。那熟果落地聲,那森林的悲泣聲、呻吟聲,黃花落葉墜地聲,秋風(fēng)秋雨蕭疏滴落聲,激起詩人無限的悲哀,這秋聲仿佛秋天“滴”落將死別世的“淚珠”,這一意象如此強烈地攫住了詩人的想象中心,使他在形式上采用主謂結(jié)合的三組詞組作縱向排列,仿佛淚珠滴滴。“樹葉/凋殘/列車/飛馳/生命/流逝”,這三組意象具有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透過片片墜落的樹葉,詩人仿佛看到了飛馳的列車,并從中感覺出生命的流逝。秋之將去,而詩人之心也隨秋而去,正如夫子臨江而悟:逝者如斯夫。詩人對秋天的摯愛便是對生命的摯愛;對秋之將去的惋惜感慨,也是對生命流逝的惋惜感慨;對自然之秋的悲愁,也便是對人生之秋的悲愁。由于詩人巧妙地結(jié)合二者,便使得這首詩獲得了某種永恒的東西足以深深叩動人們的心弦。
上一篇:(英國)威廉姆·布萊克·病玫瑰
下一篇:戴望舒·百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