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郭風》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看見一棵榕樹。它美麗得好像開花的土地。它的樹干好幾個小孩子手攜手來才能圍抱住。它的褐色的眾多的須根,好像馬鬃一樣從暗綠的枝葉間長長地垂下。
我看見它的樹梢有好幾個鷺鶿的窩。那南方水邊最美麗的禽鳥,那有著雪白羽冠的鷺鶿,在它的樹梢成群地飛翔。
我看見它的林間裝了一個喇叭筒。那里傳播著典雅的南曲和梨園戲“陳三五娘”;傳播著氣象臺的氣象預報和北京的新聞節目,傳播著福建省紅星農業社的辦社經驗,傳播著“支援埃及,反對侵略”的歌曲和烏克蘭民歌……
我看見一棵榕樹。它美麗得像生長它的南方的土地。我看見許多白鷺在它的樹梢飛翔,我聽見美妙的音樂和人民的聲音從那里傳播出來……
郭風五十年代的散文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頌歌風格和牧歌情調。這些頌歌和當時風靡一時的戰歌一起,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奇特的一頁。在那宏大的頌歌和戰歌的洪流中,郭風所吹奏的并不是最強音。在他的作品中,既沒有英雄主義的非凡業績,也沒有壯麗的獻身場景,甚至連無私的愛情都沒有。在馬雅可夫斯基“炸彈與旗幟”的美學原則的君臨下,郭風十分謙卑地把自己的作品當作“葉笛”。半個世紀過去了,許多當年風靡一時的戰歌和頌歌,已經失去了藝術感染的力量,但是郭風的葉笛,卻有很大一部分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他的許多作品,尤其是一些對于故鄉自然風物深情地贊頌的文章,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和社會情緒的變化而褪色。五六十年代天真的理想主義所孕育的對于贊歌、戰歌和牧歌的欣賞趣味早已成為過去,然而,重讀郭風,仍然能夠得到某種稱得上是藝術的滿足。
這里所選的《榕樹》正是郭風五十年代的代表作。
從表面看來,似乎平淡無奇,不過是對于榕樹的外部形態的描摹。但是,就是并不太細心的讀者也可以從中感受到某種詩意。一種天真的、單純的、美好的詩意。這是因為,作者所選擇的意象,或者通俗地說,他的細節,是經過詩人的心靈過濾、著色的。榕樹并不是只有榕須,只有鷺鶿。這里有對比的張力,古老到幾個孩子才能圍抱,又飄拂著長須,但是并不蒼老,卻與色彩輕盈的鷺鶿反襯。郭風的意象,單純而有概括力度,常常在這種漫不經心的反差中流露出來。這種反差,是視覺的反差。郭風是經過現代派詩人光和色的感覺的熏陶的,他的詩意有時可以稱之為視覺的詩。
他的視覺并不限于視覺,其中滲透著他對于鄉土的眷戀。
如果孤立地以視覺作為藝術惟一的境界,也可能造成自我囚禁。幸而郭風所受的藝術熏陶,并不局限于光和色,而且還有聽覺等等。他曾經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說,一個藝術家在生活面前不能光靠眼睛,而是要“五官開放”。把視覺世界和聽覺甚至嗅覺、味覺、觸覺結合起來,形成反差和張力是他的藝術追求。
聰明的讀者可能從直覺上就感覺到,在這首散文詩中,更有特色的是,榕樹上的那個喇叭。這個喇叭傳出一個聲音的世界。這個世界和前面的視覺的世界既是和諧的統一,又是一種對比。
這種對比不是純粹技巧性的,而是有著深厚的內在情緒的根源的。在這個聲音世界中,他聽到的并不僅僅是鄉土的南曲和梨園戲,而且還有時代的聲音:北京的新聞、反對侵略的歌曲和烏克蘭民歌。
正是因為這樣,郭風的作品不但給讀者以感覺的愉悅,而且還提示了時代的歡欣。
上一篇:《沙漠中的飯店·三毛》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日出·劉白羽》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