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鄉情·林語堂》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金圣嘆批《西廂》,列舉“不亦樂乎”三十三事。其中一條,是久客還鄉之人,舍舟登陸,行漸近,漸聞本鄉土音,算為人生快事之一。我來臺灣,不期然而然聽見鄉音,自是快活。電影戲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說出閩南話。坐既定,隔座觀客,又不期然說吾閩土音。既出院,兩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裝白衣紅裙,在街中走路,又不期然而然,聽他們用閩南話互相揶揄,這又是何世修來的福份。
臺灣觀光,自多名勝,烏來瀑布、石門水庫、日月潭、玄奘骨,都可領略,引人入勝。獨此故鄉情味,不足為外省人道也。
少居漳州和坂仔之鄉,高山峻嶺,令人夢寐不忘。凡人幼年所聞歌調,所見景色,所食之味,所嗅花香,類皆沁入心脾,在血脈中循環,每每觸景生情,不能自已。此詹森總統所以每一二月必回故鄉,嘗其放牛牧馬生活也。吾少居田野,認為赤足走草坡,入澗淘小蝦,乃人生最滿意之一剎那。及長成,西裝革履,束之,縛之,拘之,屈之,由是足趾之原形已經變狀,天賦靈巧,已失效用。履之為甚,其可革乎?故每癢癢,思恢復其自由,明知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但隔靴搔癢,仍是搔不著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人世總是如此。奈何,奈何?
我們漳州民間,窮苦者什之一,富戶劣紳亦什之一,大半耕者有其田。但是生活水準,教育普遍,自不如今日之臺灣。由是,每每因鄉語之魔力使我疑置故鄉之時,又覺駭異二事。一、這些鄉民忽然都識字了。而且個個國語講得非常純正。這不是做夢嗎?又路上行人,男男女女,一切洋裝、村裝婦女,我所疑為漳州婦女的,又個個打扮的那樣漂亮,紅紅綠綠,可喜娘兒一般,與吾鄉小時所見不同。由是給我一種恍然隔絕人世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夢。
以國語說鄉情,在我們大不容易。漳州話B、G兩音,連注音字母也拼不出來。beh,bah,bat(要、肉、識)就不在漢字系統中。無已,權借國語,表出鄉音。
鄉情宰(怎)樣好 讓我說給你 民風還淳厚 原來是按尼(如此) 漢唐語如此 有的尚迷離 莫問東西晉 桃源人不知父老皆伯叔 村嫗盡姑姨 地上香瓜熟 枝上紅荔枝 新筍園中剝 早起(上)食諳糜(粥) 臚膾莼羹好 嘸值(不比)水(田)雞低(甜) 查母(女人)真正水(美) 郎郎(人)都秀媚 今天戴草笠明日裝入時 脫去白花袍 后天又把鋤 (黃)昏倒的困(睡) 擊壤可吟詩
鄉情,是一個內涵豐富,飽含情感的話題。倘若作家要說一下“鄉情”,不說洋洋灑灑,也起碼數千文字,方能盡興。然而,在林語堂筆下,卻以九百余字的篇幅就有力地別開生面地表現了這一豐富寬泛的話題,讀來生動鮮活,情趣盎然。
在作品中,作者選用了一個最能表現鄉情的敘事角度,即對鄉音的描寫,可謂面中取點,恰到好處。文章一開頭,作者就引用金圣嘆批《西廂》中列舉的“不亦樂乎”三十三件事中的一條:久客還鄉之人,漸聞本鄉土音,算為人生一大快事,隨即抒發自己臺灣之行,忽然“聽見鄉音,自是快活”的暢快心情。電影院、馬路上,到處可聽到“吾閩土音”。以至感嘆“這又是何世修來的福份”。這也是外省人難以品味到的“故鄉情味”。接著,作者憶及少居漳州時,故鄉的山水、人情的“令人夢寐不忘”。“幼年所聞歌調,所見景色,所食之味,所嗅花香,類皆沁人心脾,在血脈中循環,每每觸景生情,不能自已”。作者以鄉音而引出的對故鄉戀情的眷念,得到了連貫而集中的反映。
一篇作品的好壞,不在于篇幅的長短,字數的多少,只要寫得簡潔而優美,力戒冗筆贅言,就能在有限的篇幅中,真切、有力地表達主題?!墩f鄉情》的成功,就得益于作者借鑒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寫作手法,以簡潔優美的筆觸,集中于“鄉音”的抒寫之中。猶如中國畫那么線條簡潔明快,一目了然。同時,又做到遣詞用句的精到,三言兩語,便使描述對象生動、鮮活。比如,作品在寫到鄉音,又聽到純正的國語時,作者寫道:我所疑為漳州婦女的“又個個打扮的那樣漂亮,紅紅綠綠,可喜娘兒一般,與吾鄉小時所見不同。由是給我一種恍然隔絕人世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夢”。把臺灣和故鄉隨時代發展而變化的狀況勾勒出來。而國語與閩南鄉音的混雜使用,更加重了鄉音、鄉情的刻畫,使整篇作品更富生活氣息。
值得一提的是,林語堂是蜚聲文壇的“幽默大師”。即便在敘寫“鄉情”這樣情感濃烈的作品時,也難以忘忽給作品加一點“幽默”的佐料,使散文染上“幽默”的個性色彩。于是,作者文章的收尾處,談及國語的普及時,寫下了“權借國語,表出鄉音”的一段文字,讓人忍俊不禁。這段文字作為收尾,一方面反映了作家的創作個性。同時,也深化了鄉音的內涵,進而更強烈地表現“鄉情”的主題。
讓人珍視的還在于,作者在幾十年前,就以鄉音、鄉情的話題,表達自己對寶島臺灣的親切真情。不經意間反映了臺灣與大陸難以割舍的鄉親鄉情,讓人增添一份對臺灣同胞的思念之情,實在讓人回味不已。
上一篇:《蘇州賦·王蒙》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說品味·董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