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費正清著。費正清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1931年曾到中國留學,“二戰(zhàn)”后,曾先后任重慶美國大使館特別助理和新聞處主任。本書是為適應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需要,專門研究中國和中美關系的著作之一。本書中文本根據(jù)哈佛大學出版社1958年版譯出,商務印書館1971年出版。全書共分17章。新中國成立后,為幫助美國政府的對華新政策泡制新的方案,作者主張從“歷史的深度”,即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來研究中國,用“新的方法”,即從政治、思想、經(jīng)濟、技術等方面對中國進行滲透。作者的記述和文章內容,反映了作者的資產(chǎn)階級世界觀和立場,其中許多觀點是錯誤的,但它有助于我們了解美國對中國歷史和觀狀的認識與看法,有助于了解中美關系的變化情況。作者對舊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是:占人口百分之八十或者更多的、依靠土地的農(nóng)民,與只占人口百分之十至二十的流動不定的上層階級,構成中國政治現(xiàn)象的特點,它使得國家的控制權難于從少數(shù)人手中擴大到多數(shù)人中間去,文化、藝術、社會科學和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權力、財富為少數(shù)人把持。作者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掌政權的一個長期因素是日本企圖武力征服中國,直接原因是國民黨不能用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行動綱領來領導中國。作者認為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的破產(chǎn),因此要研究新的對華政策,就是不要認為共產(chǎn)黨中國能在短時間崩潰,要學習同新中國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生死存亡的挑戰(zhàn)。在對華關系的新階段,美國的任務就是“對于解決中國的問題如何做出比俄國人更有效的貢獻”。這句話的含義是,對中國施加最大限度的影響,使中國向有利美國,向資本主義的方向發(fā)展。這里充分表明作者企圖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幻想。
上一篇:《羅蘭之歌》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美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