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石民》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正是緊斂的嚴冬
窒塞了萬籟的聲息,
黃昏挾陰霾以俱來
迷胡著茫茫的大地。
在這可怕的昏暗里
沉錮著多少愁苦,
涼風從枯樹上飛過
嗚嗚地為誰訴語?
嘶嘎的幾聲悲啼
是漂泊無歸的寒鴉,
驚起了蟄伏的靈魂
凄凄的無言……淚下!
石民“偏嗜”波特萊爾,他的詩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
《黃昏》描寫冬日黃昏的景象,表現黑暗年代知識青年普遍感受的悒郁心情。
全詩分三節。第一節渲染冬日黃昏的寂寥、陰暗。詩筆是很講層次的:先寫嚴冬——這嚴冬正從四面八方“緊斂”而來,不僅寒冷,而且叫人透不過氣來。它“窒塞”了各種聲息,萬籟俱寂。再寫黃昏——本來是寒冷寂寥的冬日,又到了黃昏時分,自然是蒼茫的。由于“挾陰霾以俱來”,所以它變得更加陰沉昏暗。就是這樣一個冬日的黃昏,“迷胡”了整個茫茫大地。這里,詩人著意表現冬日黃昏的寂寥和陰暗,目的是為后面描寫“聲動”和抒情制造合適的氛圍。
第二節即景抒情,表達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憤懣。正是在這種“可怕的昏暗”的“緊斂”之下,詩人不禁慨嘆道:這里該“沉錮著多少愁苦”啊! 不然,那從枯樹上飛過的涼風,何以竟“嗚嗚地為誰訴語?”由于上節詩把冬日黃昏的氣氛渲染得相當充分,這里的抒情便顯得十分自然合理;由于上節詩十分強調黃昏的寂寥,這里突然寫出涼風在枯樹上的響動,以靜襯動,給人造成了更強烈的印象。結句設問不答,筆法相當巧妙:一個“?”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讀者再造想象的心扉,使人不能不聯想到現實的苦難、人間的不平、弱者的不幸等等。這種寫法讓我們感受到了以少勝多、以問勝答的藝術辯證法的魅力。
第三節進一步渲染冬日黃昏的悲涼,描寫詩人靈魂的痛苦。就在這樣寒冷、陰暗、愁苦的冬日,就在這樣“可怕的昏暗里”,又響起了幾聲寒鴉的呻喚。這一聲聲“漂泊無歸”的“悲啼”,怎能不扯動詩人自己那覓而無得的內心的痛楚?詩人痛苦已久的靈魂本來是“蟄伏的”,現在被寒鴉的啼叫“驚起了”——雖然他“凄凄的無言”,但從那靈魂的窗口泄出的淚珠卻向我們透露了詩人內心的痛苦達到了怎樣的深度。
這首詩先寫黃昏的冷寂、陰暗,后寫涼風、枯樹、寒鴉等景物在詩人心中引起的感應,從而把黃昏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陰郁愁苦。在這里,詩歌通過視覺意象和聽覺意象的營造,兼以浪漫的抒情,獲取了全詩總體的象征效果:透過詩中那個“迷胡著茫茫的大地”的黃昏,讀者不是分明可見詩人“悶塞的胸臆”間那種“可怕的昏暗”嗎?大自然的黃昏和詩人內心的黃昏感應契合,我們已經無法將二者剔分了。
沈從文正確地指出:在“比擬想象上”,石民和李金髮的詩“有相近處”(《我們怎樣去讀新詩》)。但石民比李金髪更講求結構藝術,這首《黃昏》便是一個例證。
上一篇:《黃山松·張萬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黃果樹大瀑布·伊蕾》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