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圣經》——“牛棚”詩抄第n篇·綠原》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兒時我認識一位基督徒,
他送給我一本小小的“福音”,
勸我用剛認識的生字讀它:
讀著讀著,可以望見天堂的門。
青年時期又認識一位詩人,
他案頭擺著一部厚厚的《圣經》,
說是里面沒有一點科學道理,
但確不乏文學藝術最好的味精。
我一生不相信任何宗教,
也不擅長有滋味的詩文。
慚愧從沒認真讀過一遍,
盡管趕時髦,手頭也有它一本。
不幸“貫索犯文昌”:又一次沉淪,
沉淪,沉淪到了人生的底層。
所有書稿一古腦兒被查抄,
單漏下那本異端的《圣經》。
常常是夜深人靜,倍感凄清,
輾轉反側,好夢難成,
于是披衣下床,攤開禁書,
點起了公元初年的一盞油燈。
不是對譬喻和詞藻有所偏好,
也不是要把命運的奧秘探尋,
純粹是為了排遣愁緒:一下子
忘乎所以,仿佛變成了但丁。
里面見不到什么靈光和奇跡,
只見蠕動著一個個的活人。
論世道,和我們的今天幾乎相仿,
論人品(唉! )未必不及今天的我們。
我敬重為人民立法的摩西,
我更欽佩推倒神殿的沙遜:
一個引領受難的同胞出了埃及,
一個赤手空拳,與敵人同歸于盡。
但不懂為什么丹尼爾竟能
單憑信仰在獅穴中走出走進;
還有那彩衣斑斕的約瑟夫
被兄弟出賣后又交上了好運。
大衛血戰到底,仍然充滿人性:
《詩篇》的作者不愧是人中之鷹;
所羅門畢竟比常人聰明,
可惜到頭來難免老年癡呆癥。
但我更愛赤腳的拿撒勒人:
他憂郁,他悲傷,他有顆赤子之心:
他撫慰、他援助一切流淚者,
他寬恕、他拯救一切痛苦的靈魂。
他明明是個可愛的傻角,
幻想移民天國,好讓人人平等。
他卻從來只以“人之子”自居,
是后人把他捧上了半天云。
可誰記得那個千古的啞謎,
他臨刑前一句低沉的呻吟:
“我的主啊,你為什么拋棄了我?
為什么對我的祈禱充耳不聞?”
我還向馬麗婭·馬格達蓮致敬:
她誤落風塵,心比鉆石更堅貞,
她用眼淚為耶穌洗過腳,
她恨不能代替恩人去受刑。
我當然佩服羅馬總督彼拉多:
盡管他嘲笑“真理幾文錢一斤?”
盡管他不得已才處決了耶穌,
他卻敢于宣布“他是無罪的人!”
我甚至同情那倒楣的猶大:
須知他向長老退還了三十兩血銀,
最后還勇于悄悄自縊以謝天下,
只因他愧對十字架的巨大陰影……
讀著讀著,我再也讀不下去,
再讀便會進一步墮入迷津……
且看淡月疏星,且聽雞鳴荒村,
我不禁浮想聯翩,惘然期待著黎明……
今天,耶穌不止釘一回十字架,
今天,彼拉多決不會為耶穌講情,
今天,馬麗婭·馬格達蓮注定永遠蒙羞,
今天,猶大決不會想到自盡。
這時“牛棚”萬籟俱寂,
四周起伏著難友們的鼾聲。
桌上是寫不完的檢查和交代,
明天是搞不完的批判和斗爭……
“到了這里一切希望都要放棄。”
無論如何,人貴有一點精神。
我始終信奉無神論:
對我開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
1970年
本詩寫于1970年,副標題“牛棚詩抄”點明寫作的時間背景,是在“文革”詩人受隔離審查期間。當時,詩人已被剝奪了寫作和講話的權利,因此才有必要去重讀《圣經》,點起公元初年的一盞油燈,來映照那些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畸形年代。
本詩共20節,可分作三大段。1—6節為第一段,說明并不信仰宗教的詩人,在沉淪到人生的底層之后,只有一本《圣經》借以“排遣愁緒”。第7—17節為第二段,借《圣經》中的一系列人物來對照,隱喻十年動亂中的世道和人品。最后3節是第三段,用明確的語言來譴責詩人在其中受難的那個黑暗年代,表明自己真實的信仰。全詩文筆遒勁酣暢,是對“文革”的徹底否定和有力批判。
《圣經》被信教者視為福音,認為可以由此望見天堂之門,對于不相信任何宗教的詩人來說,這當然是毫無意義的。《圣經》對西方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許多文藝作品從它取材,它的許多篇章也可當作文學作品閱讀。詩人并不否認這一點,但是他從一開始創作便始終植根于中國現實生活的土壤上,因而對于《圣經》這樣的“有滋味的詩文”以前也并不曾認真地閱讀過。
第1—3節的大意如上,這三節是一種鋪墊,一種烘托,下面才轉入正文:4—6節使讀者深刻體會到詩人寫作此詩時的處境和心情。身處逆境,書稿全被查抄,現實的一切使人輾轉反側,倍感凄清,象但丁步人人生之中途迷失在昏暗的森林中一樣,詩人也正當人生之中途卻一次又一次沉淪到人生的底層,只能借《圣經》來抒發難以排遣的憤激之情。
第二大段是本詩的主體,內容較為豐富,各節的寫法也不盡相同。第7節是提綱式的概括:從《圣經》中,詩人看到的不是靈光和奇跡,而是一個個活人:“論世道,和我們的今天幾乎相仿,/論人品(唉! )未必不及今天的我們。”這是多么沉痛的慨嘆,過了十九又半個多世紀,時間卻仿佛回到了公元初年!
8—17節歷數《圣經》中的一些人物,在抒情中夾敘夾議,不時蘊含著深長的寓意。向猶太民族傳授上帝律法的摩西受到詩人敬重,他傳授的“十誡”中就有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等等,這在無法無天的十年動亂中不是可敬重的么。沙遜(參孫)復仇的故事見《舊約·士師記》。他被人陷害剜去雙目投入獄中,最后伺機推倒神殿,和戲侮他的三千敵人同歸于盡,這種“予及汝偕亡”的抗爭精神,當然也是令人欽佩的。
丹尼爾(但以理)的故事見《舊約·但以理書》,他是古代傳說中的先知,受人陷害被投入獅穴,由于上帝的神力而安然無恙。詩人不相信上帝,因而說“不懂為什么”能夠如此。約瑟夫(約瑟)是雅各的小兒子,雅各最愛他,給他作了一件彩衣,哥哥們嫉恨他,把他賣給阿拉伯人。他在埃及受主人之妻的誣陷入獄,后來又受到法老的信任成為宰相。詩人對所謂的“好運”也是不相信的。但蒙冤者必將得到昭雪這個意思,詩人雖未明說而讀者卻不難意會。
大衛和所羅門的故事見《舊約·列王紀》,前者以勇猛著稱,南征北討,建立了希伯來統一王國。后者以智慧著稱,在大衛死后繼承王位,斷案解疑,英明睿智,但晚年沉湎女色,廣納妃嬪,橫征暴斂,窮奢極侈,種下國家分裂的禍根,故難免詩人有“老年癡呆”之譏。
詩人用了三節詩來寫拿撒勒人耶穌,他本是“人之子”,卻被人們神化了。他給人以撫慰和寬恕;幻想移民天國,雖然是傻想,卻也是可愛的。盡管他無限忠于上帝,當他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上帝卻遺棄了他,對他的祈禱充耳不聞。倒是那個風塵女子馬麗婭·馬格黛蓮(抹大拉的馬利亞)在他受刑時守在十字架旁,并懷著感恩之情站在他的墳墓外面哭泣。
彼拉多貴為總督,他相信耶穌無罪,但當猶太人威脅他如果釋放耶穌就是背叛了該撒時,他只好將耶穌處決了。他雖然對真理無知,但并沒有給耶穌強加上莫須有的罪名,詩人對此也是“佩服”的。不僅如此,詩人對叛徒猶大也表示了“同情”,盡管他為三十兩銀子出賣了耶穌,但作為耶穌的門徒,在十字架的陰影下,他的良心還未喪盡,終于承認他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的。
詩人把上述人物一一向讀者介紹后,又回到夜色尚濃的現實。第18節的四行詩,寫的是現實,也是歷史,每一個字仿佛都重如磐石:“今天,耶穌不止釘一回十字架,/……/今天,猶大決不會想到自盡。”詩人是在萬籟俱寂的“牛棚”中寫下這些令人心酸也令人心悸的詩句的。沒完沒了的檢查、交代、批斗……詩人的心靈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被釘上了“十字架”。
我們和詩人一起重讀了《圣經》,詩人的結論應該也是和詩人一起受過難的讀者的結論:“我始終信奉無神論:/對我開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
《重讀<;圣經>;》是在那特定的歷史年代產生的一首激越的悲歌,也是一首悲壯的信念之歌。個人的身世之感和對人生、對時代的深沉思索揉合在一起,強烈的激情和冷峻的筆觸交織在一起,檄文式的陳詞和帶哲理味的諧謔融匯在一起,從而產生出使人震撼的藝術力量。
上一篇:《里昂車中·李金髮》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重量·韓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