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臺灣]余光中》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十六柄桂槳敲碎青琉璃
幾則羅曼史躲在陽傘下
我的,沒帶來,我的羅曼史
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
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
我的憂傷就滅頂
八點半。吊橋還未醒
暑假剛開始,夏正年輕
大二女生的笑聲在水上飛
飛來蜻蜓,飛去蜻蜓
飛來你。如果你棲在我船尾
這小舟該多輕
這雙槳該憶起
誰是西施,誰是范蠡
那就劃去太湖,劃去洞庭
聽唐朝的猿啼
劃去潺潺的天河
看你濯發,在神話里
就覆舟。也是美麗的交通失事了
你在彼岸織你的錦
我在此岸弄我的笛
從上個七夕,到下個七夕
這首《碧潭》是詩人和他夫人的愛情連理枝上所結的一枚金果。當然,僅僅將《碧潭》看作是詩人自己愛情生活的寫真,那就太簡單也太狹隘了。余光中的《碧潭》寫愛情生活中的憂傷、喜悅和幻夢,將個人感受與普遍意義結合起來,表現了許多中國讀者都可以共鳴共感的心靈世界,是愛情詩中格調脫俗、境界高華之作。
《碧潭》一詩,極盡時空交感之妙。所謂“交感”,就是將時間與空間作交揉錯綜的藝術處理。從空間看,全詩的空間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由地下而天上,由地球而浩茫的廣宇,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輻射性的深廣空間結構。“碧潭”,是臺北市南郊的名勝,湖水清碧,故名碧潭。詩的四節,圍繞“碧潭”這一不大的特定空間落筆,以游湖的雙雙情侶與女大學生的笑聲,來側寫詩中抒情主人公懷人不至的惆悵憂傷,以及想象中的伊人自遠方來的喜悅。臺灣與大陸之間本來有海峽阻隔,可是抒情主人公卻妙想天開,將戀人比為西施和織女,將自己擬為范蠡與牛郎。于是,誰謂海闊?一舟可渡。誰謂河廣?一葦可航。在五六節中,空間就由寶島而大陸,由人間而太湖,由洞庭而上界的天河、碧落。與這種空間結構相適應,余光中的時間設計也頗見穎慧的詩心,從“八點半”和“夏正年輕”來看,詩人首先寫的是夏日的早晨,然后以此為基點,一方面讓時間逆向倒流,“聽唐朝的猿啼”,“看你濯發,在神話里”,回到唐朝甚至混沌未分的神話時代,一方面讓時間順向超越,“從上個七夕,到下個七夕”,馳向無盡無盡的未來。這樣,巧妙的時空設計與配合,就構成了這首詩藝術構思的主要框架,或者說詩的結構的主要框架。
這首愛情詩強調本土傳統文化因素和歷史神話背景,如化用古代詩人的名句,活用古典辭賦中的意象,運用言之鑿鑿而又渺渺難尋的神話傳說,所以它的語言就自然呈現出古典的色彩與芬芳。“桂槳”,作為對芬芳華美的一種象征與暗示,就是從屈原《九歌·湘君》中的“桂櫂兮蘭枻,斫冰兮積雪”中化出。“琉璃”用以狀水,如歐陽修《采桑子》中就有“無風水面琉璃滑”之語,而余光中在“桂槳”與“琉璃”之間系之以“敲碎”這一詞組,就富于動勢而又頗具現代感。詩的第二節的“如果碧潭再玻璃些”與“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也是李清照《武陵春》詞的意象的點化與活用,至于劃去“太湖”、“洞庭”而聽“唐朝的猿啼”,“劃去潺潺的天河”而“濯發”、“織錦”與“弄笛”,其想象之豐美,固然如早霞燦爛,其詞語之雅致,也洋溢著古典的馨香?!侗烫丁吩娬Z的現代美,主要表現為矛盾語和倒裝句法。例如已說“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憂傷就滅頂”,而加上“棲在船尾”的戀人,詩人卻反說“這小舟該多輕”,前后沖突,立即形成矛盾局面,不言歡快而歡快自見,這就是矛盾語奇妙的美學效果。又如“交通失事”本來絕對是悲劇性的,然而詩人卻冠之以“美麗”,出人意料,富于諧趣而含意深長。倒裝句法的運用,在《碧潭》中也數見而效果動人,如“我的,沒帶來,我的羅曼史/在河的下游”、“飛來你”、“看你濯發,在神話里”等句,就是將平順的詞序作適度與適當的顛倒組合,使句勢勁健而饒變化,顯示出現代新詩的句法風采。
上一篇:《石頭·李瑛》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磷火·井巖盾》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