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鮑魚腥
【出典】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丞相(李)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辒涼車中……會暑,上辒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釋義】 鮑魚,鹽漬魚,其氣腥臭。秦始皇出巡途中于暑天死于沙丘平臺,李斯等人怕皇帝死訊傳出引起動亂,就秘不發喪,將尸體載于辒涼車中。當尸臭時,他們又在車中裝上鮑魚,以亂其臭。后人遂以“鮑魚腥”作為詠秦始皇死亡的典故。
【例句】 鮑魚腥斷,楚將軍、鞭虎驅龍而起。(黎廷瑞《大江東去·題項羽廟》3385)這里用“鮑魚腥斷”喻指秦始皇之死,全句說:秦始皇一死,項羽這位楚將軍就趁機率領眾英雄造反了。
上一篇:典故《鮑謝》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鼻息雷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