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錯誤的年代里,我產生了這樣的“錯覺”。·眨眼·顧城》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在那錯誤的年代里,我產生了這樣的“錯覺”。
我堅信,
我目不轉睛。
彩虹,
在噴泉中游動,
溫柔地顧盼行人,
我一眨眼——
就變成了一團蛇影。
時鐘,
在教堂里棲息,
沉靜地嗑著時辰,
我一眨眼——
就變成了一口深井。
紅花,
在銀幕上綻開,
興奮地迎接春風,
我一眨眼——
就變成了一片血腥。
為了堅信,
我雙目圓睜。
錯覺是人在刺激物直接作用下所產生的時間、距離、方位等不準確的知覺,在一定條件下是不會消失的。這種心理現象,經常被用于審美過程和藝術創作中。以錯覺入詩,竟成佳句,古已有之。這首詩寫的是一種“錯覺”,一種眨眼之間產生的“錯覺”。詩人將“錯覺”寫入詩中,他抒發的是一種心理的真實情緒,真實,真實得可以使人摸得著的感受。與通常描寫審美過程的錯覺的詩的不同之處是,顧城是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覺”而故意為之的,并且將它凝固在詩行中:詩除了直截了當地點明作者寫的就是“錯覺”,還在開頭和結尾重復地呼喊著:“堅信”! 遙相呼應,有意造成一種戲劇性的效果,從“堅信”出發,“怒目圓睜”,可是“眨眼”之間,看到的卻是嚴重的變態。詩人這樣寫無疑為的是強化“錯覺”。詩人帶著理性的思索楔入“錯覺”之中,他是借助“錯覺”驅使讀者進入他的思考的領地,一起去思索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對這種原因,詩人實際上已經作了回答:那是一個“錯誤的年代”,這種表明是過于直露了,但也可理解為詩人對那個“錯誤的年代”的憤慨,以致這憤慨之情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
詩人寫“錯覺”只不過是為了表明那個錯誤年代的錯誤,所以很難避免不囿于理念,好在他選擇的形象很得體,因此人們信服詩人筆下的“錯覺”:彩虹—→蛇影,時鐘—→深井,紅花—→血腥:兩兩相比,由前一個感覺跳到后一個感覺,并不顯得突兀,兩者之間或在形狀,或在色彩,或在質感上都有某種相似之處,所以這種“錯覺”容易被讀者接受;它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和它們各各所對應的物體相比,“蛇影”、“深井”、“血腥”給人一種怵目驚心的感覺,人們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個錯誤的年代在詩人心靈上投下的陰影。
上一篇:《看劃龍船·[臺灣]非馬》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眼·羅念生》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