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既也
【原文】
執大象[1],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2]。
樂與餌[3],
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足既[4]。
【注釋】
[1]大象:大道之象。象,物象,景象。
[2]安:安,乃,責,于是。太,同泰,安寧,安泰。
[3]餌:美食。
[4]既:盡的意思。不足既,沒有窮盡。
【譯文】
掌握大道法象的人,
天下人都去投靠他。
投靠他而不去互相妨害,
于是天下和平安泰。
音樂和美食,
能使過路人停止前進的步伐。
而道之言平淡而無味。
看它看不見,
聽它聽不著,
然而道的作用是不可窮盡的。
【解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大象”的概念,很顯然這里的大象不是動物的大象,而是道的法象,是一種類似于路線圖的東西。這是承接上一章說的,講了統治者如果能掌握大道的“大象”就能得到天下人的順從和歸附。上一章我們談到了圣明的統治者,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不自高自大,卻偏偏受到了天下人的尊敬和愛戴。圣明的統治者就如同大道一般氣象宏大,不爭名奪利,不計較個人得失,不以天下的統治者自居,正因為如此,成全了他的地位和聲望,人們爭相投靠他,他對于來投靠他的人不予以干涉,不采取強硬的措施限制他們的自由,人們感到了極度的安全可靠。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反復提到大道的特征,它無處不在,而又不被人們看見、聽到,它默無聲息,就像一個平凡的默默無聞的人,它是那么的安靜,悄無聲息,不為人所知。它沒有華麗的外表,不會引誘人,也不會被人所引誘。高明的統治者和大道同步,他們具有大道的一切特征,人們自然心甘情愿地歸順于他,這種歸順不同于世俗的歸往,世俗意義上的歸往是由于名利的驅使,人類有追名逐利的需求和欲望,一旦這種欲望有了實現的物質前提,人們就會趨之若鶩,就如在人們必經的路旁設置可供娛樂的設施或擺設散發著誘人香氣的美味佳肴,有幾個人能抵擋住這種聲色誘惑呢?
大道無聲無形,根本不可能對人構成誘惑,我們看不見它、摸不著它,無法對它執著追求,更無所謂爭奪和占有它,但它能使我們受用不盡。高明的統治和大道同步,他們不對人們進行聲色誘惑,聲色誘惑不會長久,統治者深知,一旦誘惑終結,必將引起人心的不安,天下大亂也就成了必然。所以,高明的統治者采取和大道統一的方式,實行無為而治,人們自然會受益無窮。
我們常常無法克服自身的欲望,追求享樂是人的一大本性,當今社會,物質豐富,人們在追求精神享受之前,必將滿足自己對物質的占有。在這波濤翻滾的商海中,頭腦成了制勝的關鍵,有些人看到別人發了財也蠢蠢欲動,滿腦子賺錢的欲望使他無法正常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沒能如愿以償,甚至一敗涂地,所以表現出狼狽不堪、失魂落魄的樣子來,這一表象的背后,其內心是痛苦難耐的,有人受不了這種煎熬走上了歧途,自毀了前途,有的人干脆一蹶不振,生不如死。生活在大好機遇中的現代人為什么會活得這么累?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有些還產生過自殺的念頭?是欲望,是欲望挑撥人的內心,使人不得安靜,人心不安必然生是非,整日生活在欲望中,能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從政之道
郭子儀心胸坦蕩不設圍墻
郭子儀,唐朝大將。因為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任命為尚書令,后又晉封為汾陽郡王,唐德宗即位后,被尊為尚父。
在郭子儀為汾陽郡王時,他的府第在京城最繁華的地段,來往的行人、車馬很多。郭府的大門總是大開,不論是自家人還是過往行人都可以隨便出入郭府,沒有任何限制。有一次,郭子儀手下有位將軍即將出征,特意前來向郭子儀辭行,由于不需要通稟,這位將軍就直接來到郭子儀的房前。此時郭子儀的妻子和女兒正在梳妝打扮準備出門,郭子儀則在一旁伺候,夫人叫:“拿毛巾來。”郭子儀就乖乖地拿著毛巾遞給夫人。一會兒女兒又說:“父親,我要洗臉。”郭子儀就連忙端過洗臉水,幫女兒洗臉。還沒等伺候完女兒洗臉,夫人又叫:“快過來幫我梳梳頭!”郭子儀又立刻跑到夫人那里伺候,十足一個仆人的形象。來拜見郭子儀的將軍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辦,心想自己看到郭大將伺候妻子女兒梳妝,這對郭將軍來說是多么難堪的一件事啊。因而不敢輕易上前說話,只好在門前不停地踱步。過了好一會兒,待郭子儀的夫人和女兒梳洗完畢,準備出門的時候,發現了這位將軍。他才不好意思地說:“郭將軍,小人特地來向您辭行。”看到他難以啟齒的樣子,郭子儀就明白了,一定是他覺得不應該看我給夫人女兒梳洗,認為這是有辱我大將軍的尊嚴。于是,就哈哈大笑,將他請進屋里,說:“習慣了,習慣了,平時我都是這么伺候她們的。”
這位將軍拜別了郭子儀,心里越想越覺得不妥,郭大將軍身為郡王,還像仆人一樣伺候夫人和女兒,這太不像樣了,更不像話的是他還開著大門,讓來人都看到了,這有辱我大唐將軍的威嚴啊。于是,他在臨走之前召集郭子儀的弟子們,和他們說了自己看到的“不該看到的一幕”,其他人也都說,自己也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大將軍太不顧自己的臉面了。大家商量著,要一起說服大將軍不要這樣不顧身份。可是,無論他們怎么苦口婆心地勸阻,郭子儀就是不聽,仍舊堅持己見。弟子們急得團團轉,甚至流下淚來,說:“大將軍,您功名顯赫、德高望重,卻不知道自重、自愛。不論貴賤,什么人都可以在您的寢室里隨便走動,我們認為就是伊尹、霍光那樣賢德的大臣也不應該這樣啊!”郭子儀笑笑說:“我的做法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我們家現在有四五百匹馬吃公家的糧草,一千多人吃公家的糧食,所以進退沒有什么余地。但是如果我圍起高墻,緊閉大門,不和外面來往,一旦有人與我結仇,誣陷我不守臣子的法度,再加上那些貪圖功利、嫉賢妒能的人煽風點火,我們全家就會性命難保!我故意將大門敞開,這樣越是透明越是沒有人能夠誣陷我了!”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三十六章·欲翕固張》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