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星空(原詩略)·郭小川》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望星空》(載《人民文學》1959年第11期)是郭小川抒情詩篇中最富有藝術個性的力作之一,是詩人運用藝術上的抑與揚、虛與實的辯證關系,有意造成詩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別開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個成功的嘗試。這是該詩在藝術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正確把握這首詩思想內涵的關鍵所在。
全詩以“望”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門廣場為壯闊的背景,展開神奇的想象,從不同的視角去對比天上人間,去透視宇宙與人生,構成了一個屬于詩的復合空間,從而有效地抒寫出詩人多方位多層次的情思。詩分四章。前兩章,設想一個“我”站在北京街頭,向星空瞭望,既把星空寫得異樣的安詳,又把星空寫得無比的壯麗。詩人想象著那星空里豎立著層層神秘的殿堂,大氣中流蕩著奇妙的酒漿;想象著星星是萬古不滅的燈光,銀河是沒有盡頭的橋梁,并極力贊美星空:“啊,星空,/只有你,/稱得起萬壽無疆”。詩中的“我”,甚至面對壯闊的星空“不免感到惆悵”,唱出了深沉的歌聲:“我愛人間,/我在人間生長。/但比起你來,/人間還遠不輝煌。”詩人懷著一腔真誠,抒寫了自己對浩瀚宇宙的獨特感受,也毫不回避地流露了一些低沉的“惆悵”。這種“惆悵”,可以看作是1959年那個特殊年代特殊情境在詩人心靈上的曲折投影,或多或少地泄露了詩人對當時共和國土地上出現的種種異常現象的憂慮和不安。當然,從詩的整體構思來看,詩人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先向讀者推出一個急待反駁和說服的對象,使你誤以為詩人是在贊美星空,懷疑人間不如天上,而他的真正意圖還留在后面。一進入三、四章,詩人掉轉筆鋒,把我們的視線引入“北京的心臟”——天安門廣場,讓壯麗輝煌的星空一下子變成了天安門廣場的陪襯。詩人以滿腔的熱情,生花的妙筆,描繪燈火輝煌的天安門廣場,描繪雄偉壯麗的人民大會堂,使得星空在它們的映襯下一下子變得“暗淡無光”。詩人處處照應前面對星空的描寫,告訴讀者,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杯盞中,正斟滿了芬芳的友誼的酒漿;在長安街上,正掛出了長串的星光;在北京的中心,正架起了一座銀河般的橋梁。詩人用美好的現實,一一否定先前的“惆悵”,并且理直氣壯地回答:這才是“人間天上”“大地上的天堂”,這才是“真實的世界”“一點也不虛妄”。由此詩人還轉入嚴肅的自我解剖,不僅駁斥了先前的“憂傷”,而且懷著滿腔豪情唱出了雄壯的歌聲:“星空喲,/面對你,/我有資格挺起胸膛。”不僅如此,詩人還極其真誠地告誡自己和戰友:“可是呵,/我和我的同志一樣,/決不會在紅燈綠酒之前,/神魂飄蕩。”接著,詩人立足現實,展開想象的翅膀,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瑰麗的理想藍圖:“我們要把長安街上的燈火,/延伸到遠方;/讓萬里無云的夜空,/出現千千萬萬個太陽。/我們要把廣漠的穹窿,/變成繁華的天安門廣場;/讓滿天的星斗,/全成為人類的家鄉。”最后詩人更是滿懷信心地宣告:“人生雖是短暫的,/但只有人類的雙手,/能夠為宇宙穿上盛裝;/世界呀,/由于人的生存,/而有了無窮的希望。”從而強有力地抒發了人類改造世界、征服宇宙的壯志豪情和遠大理想。
詩人的用意并不是要贊美星空,否定人間,而是為了使詩取得“意外”和“突然”的抒情效果,特意根據感情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采取了欲揚先抑(對天安門廣場來說)和以虛襯實(以對星空的虛寫來反襯天安門廣場的實寫)的藝術手法,使詩情顯得波瀾起伏,并以洶涌激蕩的高潮作結,從而更藝術地用詩來批駁虛無主義的觀點,說服人們不要因為暫時的挫折而“惆悵”和“憂傷”,鼓舞人們樹立遠大的理想,珍惜短暫的人生,努力開創美好的未來。整首詩洋溢著詩人對人生的熱愛,也滲透著濃厚的宇宙意識和人類莊嚴的使命感,其主旋律是對人生的禮贊,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謳歌。詩中那種令人蕩氣回腸、不絕如縷的情調,常常使我們味之不盡,吟詠再三;詩中那種啟人暢想天外、神思渺渺的哲理,常常使我們如入新境,豁然洞開。
上一篇:《有贈·曾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村夜·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