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一棵楓樹·牛漢》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想寫幾篇小詩,把你最后的綠葉保留下幾片來。
——摘自日記
湖邊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楓樹
被砍倒了……
在秋天的一個早晨
幾個村莊
和這一片山野
都聽到了,感覺到了
楓樹倒下的聲響
家家的門窗和屋瓦
每棵樹,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樹上的鳥,花上的蜂
湖邊停泊的小船
都顫顫地哆嗦起來……
是由于悲哀嗎?
這一天
整個村莊
和這一片山野上
飄忽著濃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靈上
比秋雨還要陰冷
想不到
一棵楓樹
表皮灰暗而粗獷
發著苦澀氣息
但它的生命內部
卻貯蓄了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傷
楓樹直挺挺的
躺在草叢和荊棘上
那么龐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時候
還要雄偉和美麗
伐倒三天之后
枝葉還在微風中
簌簌地搖動
葉片上還掛著明亮的露水
仿佛億萬只含淚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別
哦,湖邊的白鶴
哦,遠方來的老鷹
還朝著楓樹這里飛翔呢
楓樹
被解成寬闊的木板
一圈圈年輪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淚珠
淚珠
也發著芬芳
不是淚珠吧
它是楓樹的生命
還沒有死亡的血球
村邊的山丘
縮小了許多
仿佛低下了頭顱
伐倒了
一棵楓樹
伐倒了
一個與大地相連的生命
1973年秋
牛漢的這首詩寫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遣送到云夢澤“勞動贖罪”的時候。在鄉村,他從大自然那里得到撫慰,但大自然也有創傷和痛苦,這使詩人想到自己的不幸的命運,于是,他以大自然的事象,作為詩的取材對象,來寄寓自己的人生體驗。牛漢把這些作品稱為“情境詩”。
這首詩寫的是楓樹,是這棵高大的楓樹在秋天的一個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莊所產生的反應。詩自始至終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陳述。找不到驚人的意象和比喻,沒有對時空轉換的經營,沒有排比和對偶,也發現不了警句與“詩眼”。可以說,平白得近于“散漫”和幾乎不見“技巧”。然而,有的是作為詩的生命的誠摯,這種誠摯的情感,勻稱地流貫、浸潤在詩行中,引領著讀者從整體情緒上去感受和呼應。
這首詩的動人,首先根源于詩人寫楓樹,并非僅把事象作為負載、闡釋某種觀念的“符號”。他的情感、心靈,融入描寫的對象,賦予自然物以生命,詩人的情感與作為這些情感、體驗的映象的楓樹之間,構成了超乎簡單的比喻性質的關系。其次,正是因為用心去體驗,正是因為生命的融人,使看似平常的描述,傳達出來自心靈深處的顫動。楓樹倒下時,家家的門窗、屋瓦,每棵樹,每根草,連同鳥、小船,“都顫顫地哆嗦起來”:這既是真實情狀的描寫,又是詩人心靈的體驗。說楓樹的清香落在人的心靈上“比秋雨還要陰冷”,說葉片上掛著明亮的露水“仿佛億萬只含淚的眼睛”,說楓樹被解成木板后流出的樹脂,是涌出的“凝固的淚珠”——使這些描述,超越了對事象的介紹,而達到“落在人的心靈上”的效果。第三,詩的動人,還在于作者對總體情緒的把握上。全詩一再渲染楓樹的濃郁芬芳,但這種芬芳能被強烈感受到,卻是由于它的被伐倒。這種矛盾情境,構成了詩的悲傷、陰冷的基調。這是一種悲劇性的情緒。“陰冷”,是由于這本來扎根于大地、無限依戀大地的生命的毀滅。但是,它的死亡的悲劇,并不是以尖銳的痛苦和憤激的抗議的形態出現。相反,這種陰冷與悲哀,由于它的內在生命的美麗——“貯蓄了這么多的芬芳氣息”的釋放而得到反襯和證實。詩人含著沒有滴落的滾燙的淚,哀悼那些被砍伐、被遺棄、被踐踏然而正直、高貴的生命,而賦予詩的悲劇性以交織著感傷情緒的崇高感。
上一篇:《懸崖邊的樹·曾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情思·白樺》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