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鑒賞〕 孔子重視學是無人不知的,《論語》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學字,全書用得最多的概念就是仁、禮、學。但是,他同樣也強調思維的重要性。學是了解別人的認識,思是尋求自己的認識。“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一句不僅是指反躬自問、依靠自己,而且也是要求在思想認識上得之于己,自我創新。他從來反對死讀書,食古不化,所以提出“溫故而知新”(《為政》)。從《論語》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直有意識地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他自覺地采用的啟發式教育,就是千方百計促使學生思考問題。
他所說的“思”,主要是指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例如他在講述禮制、文化傳統的演變規律的時候說,商朝繼承夏朝的禮制,減少和增加了些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制,減少和增加了些什么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也不過是去除一些過時的東西,增加一些適應時代要求的東西,其基本精神就是傳一百代也可以知道(《為政》)。這是使用歸納推理的思維過程。他提倡的舉一反三則可以視為類比推理。孔子還提出了辯證的思維方法,即通過分析事物的矛盾、把握事物的對立面、從對立的統一中尋求正確的認識。他曾經說過: 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一個問題,我對于他問的事情本來毫無所知,但是。我抓住這個事情的正反兩方面加以徹底的盤問,我就能夠回答他的問題了。由上可見,孔子力圖通過思使認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已知弄清未知,從而獲得新知。孔子曾經用“聞一以知十”(《公冶長》)來說明思所顯示的巨大功效。
在孔子的語匯中,思的含義非常豐富,除了指理性思維之外還表示自我力求完善的精神活動。他說“見賢思齊”(《里仁》),又提出“九思”,即“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思得”(《季氏》)。這些思所反映的主觀活動比抽象化的邏輯思維活動具有更強的能動性、自覺性和超越性,它們是指主觀精神的自我決定作用,是要求自我不受對象的限制和束縛,自作主宰,促使精神超越自我當下的狀況,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根據以上分析,如果不發揮思的這些作用,人們面對一大堆經驗材料,就會感到茫然無緒,一籌莫展;或者是為外界的各種不同的意見、觀點、理論所支配,分不清是非善惡美丑,不知所措;或者是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消極、不健康的情緒所左右,迷失前進的方向,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
稍晚于孔子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通過分析矛盾獲得真知,但是他完全依靠抽象的邏輯分析的方法來尋求知識。與此不同,孔子主張思和學并重,認為兩者必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相互促進,不可偏廢。他曾談過自己這方面的體會:“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他始終認為古代的優秀傳統,特別是那些經典著作,經過歷史的檢驗、淘汰和篩選,包含了前人治國修身的寶貴智慧,是每一個時代的人創造、前進的基礎,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是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的基本手段。所以他說:“君子學道則愛人”(《陽貨》),“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在他看來,如果不通過學習掌握圣人所提出的真理,一個人就會走入歧路。因此,他警告人們: 只是一味地苦思冥想而不學習,那是很危險的。他的意思可能不僅指在人生和學術道路上的迷誤,而且也指損害身體健康。
明朝末年史學家、文學家張岱在其《四書遇》中用兩個生動的比喻解說孔子這句話。他說:“一屋子散錢,無索子串起;一條寡索子,無錢可串。皆不濟事。”他又說:“有聞見而無智慧,如人在三光(指日、月、星三天體之光)之下而自家無眼,不見一物,終冥然而已。有智慧而無聞見,如明眼人在大暗中舉足坑塹,豈不臬兀(“臬兀”原意動搖不安,這里意為危險)。”這兩個比喻很有啟發性,可供理解孔子這句名言參考,也可以借用作為本文的總結。
上一篇:《學而·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學而時習之·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