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前奏·陳敬容》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歌者蓄滿了聲音
在一瞬的震顫中凝神
舞者為一個姿勢
拼聚了一生的呼吸
天空的云、地上的海洋
在大風暴來到之前
有著可怕的寂靜
全人類的熱情匯合交融
在痛苦的掙扎里守候
一個共同的黎明
一九四七年四月于上海
1947年,中國最大的都市上海好像處于暴風雨前夜死一樣的靜寂中,既使人處處感到生命的窒息,又讓人時時感到黎明的曙光已然在望。就在這光明與黑暗搏斗的際會中,詩人向人們預報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召喚人們以堅定的信念守候著即將降臨祖國大地的黎明。
這首詩用了三組不同的意象,最后將全詩推向一個頂點。第一節(jié)選擇了歌者的形象,當他的宏亮的歌聲發(fā)出之前,總是蓄滿了聲音,聚積了全身的力,這種力的本身融匯了歌者全部的理智、情感,甚至整個生命,他在痛苦中守候,為的是在一瞬間向全世界唱出自己生命之歌。詩人敏銳地抓住“在一瞬的震顫中凝神”的形態(tài),難道不正是表現(xiàn)廣大人民盼望黎明即將來臨前的堅定而又緊迫的心態(tài)么?凡是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的人們,都會感覺到這種象征的寓意比起任何寫照都更為真實。這種象征性也貫串在第二組舞蹈者不同的意象中。舞蹈者為向世界呈獻一個最完美的“姿勢”,幾乎“拼聚了一生的呼吸”,這里面包含著多少艱難的探索和追求,多少痛苦的磨煉和經(jīng)歷,最后為了這個“姿勢”(理想的象征)而去拼搏,他該凝聚多么強大的生命力! 這種近于哲理思考的形象,暗示出理想時刻到來之前,人的精神力正在覺醒。如果說,第一、二兩組內涵豐富的意象,還不足以表明詩人意之所指,而擷取的僅是近于哲理的生命體驗和生活經(jīng)驗;那么在第三節(jié)中,詩人則以豐滿的感受性伸向大自然,展開了青春的想象,在大風暴來臨之前,她諦聽到天上的云彩和地上大海的寂靜,正是這個“可怕的寂靜”后面,將會給處在黑夜和寒冷的世界中的人們,帶來多少希望、溫暖和安慰,給予生存在迷茫中的人們提供一個激動人心的和平安寧的心境。詩人就是如此巧妙地把三組富于象征意味的意象熔鑄在一起,將全詩引向第四節(jié)的頂點,那就是:當全人類的熱情匯合交融,在痛苦的掙扎里守候的“一個共同的黎明!”在這里,詩人的視野擴大了,中國人民的解放,正是全人類四分之一的人民的解放,詩人不僅揭示出人性與世界關系的真實價值,而且把它提高到了歷史的高度。為此,詩人不只是對她同時代的人投射一道歷史家那樣為革命而激動的目光,并且在此時此地把全人類解放的“共同的黎明”放在將來的背景上,發(fā)出了宏亮的贊美的歌聲。
因此,這首詩既有豐富的象征性的意象,同時又包含著時代的內容,既善于從哲理中引出深沉的思考,又長于把它轉化為可感的形象,感情色彩既溫柔而又剛毅,在語言節(jié)奏上既跳躍而又凝重,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智的成熟性結合在一起,使這首詩能歷經(jīng)時間的考驗而得以流傳至今。
上一篇:《前進曲·胡風》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加煤·朱大枏》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