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袁可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冬夜的城市空虛得失去重心,
街道伸展如爪牙勉力捺定城門,
為遠距離打標點,炮聲砰砰,
急劇跳動如犯罪的良心;
謠言從四面八方趕來,
像鄉下大姑娘進城趕廟會,
大紅大綠披一身色彩,
招招搖搖也不問你愛不愛;
說憂傷也真憂傷,
狗多惡夢,人多沮喪,
想多了,人就若癡若呆地張望,
活像開在三層樓上的玻璃窗;
身邊天邊確都無以安慰,
這陣子人見面都嘆見鬼;
阿狗阿毛都像臨危者抓空氣,
東一把,西一把,卻越抓越稀。
這兒爭時間無異爭空間,
聰明人卻都不愛走直線;
東西兩座圓城門伏地如括弧,
括盡無恥,荒唐與欺騙;
起初覺得來往的行人個個不同,
像每一戶人家墻上的時辰鐘;
猛然發現他們竟一如時鐘的類似,
上緊發條就滴滴答答過日子;
測字攤要為我定終身,
十字架決定于方向夾時辰;
老先生,我真感動于你的天真,
測人者怎不曾測準自己的命運?
商店伙計的手勢擁一海距離,
“我只是看看”,讀書人沉得住氣;
十分自謙里倒也真覺希奇,
走過半條街,這幾文錢簡直用不出去;
哭笑不得想學無線電撒謊,
但撒謊者有撒謊者的哀傷;
夜深心沉,也就不想再說什么,
恍惚聽見隔池的青蛙叫得真寂寞。
1947年
1947年冬天,北平的局勢日趨緊張,市民們人心惶惶,好像古城要倒塌一般。詩篇從各個視角來描繪這種情緒,貫串其中的是憂傷不安,手足無措的心情。這時期各種政治謠言特多,它們向人們襲來,不管你愛聽與否,詩里用了一個比譬,說它們像披紅戴綠、進城趕廟會的村姑招搖過市。
這首詩在運用比喻上講究大跨度,新奇中力求妥貼,例如揭示舊城市中的腐敗情景時說,“東西兩座圓城門伏地如括弧/括盡無恥,荒唐與欺騙。”形容在緊張局勢中混日子的一般市民的麻木狀態,是“上緊發條就滴滴答答過日子”。
諷刺和機智是這首詩的藝術特征,把圓城門比作“括弧”,這是機智的話,“括盡無恥,荒唐與欺騙”自然是諷刺的筆法了。接下去對測字老人和商店伙計的描繪則同時具有這兩種藝術特征。當年商品價格昂貴,讀書人的幾文錢之所以用不掉,是因為少得不足以購買任何東西,因此他既自謙,又自嘲。最后一節詩頗重要,因為它總結了這樣發展下來的詩的感情:哭笑不得想學無線電撒謊,但撒謊者也有自己的哀傷,夜深心沉,仿佛聽見青蛙叫,使人覺得分外寂寞。結句將詩的情調帶回到前面反復描述過的“哀傷”和孤寂上,把全詩統一起來。
這首詩可以說明我受西方現代派詩的影響有這樣幾點:一、多處運用大跨度的比喻;二、突出機智和諷刺的筆法;三、運用強烈的對照,有時用正相反的詞語來渲染氣氛,如第六節,先說行人個個不同,像每一戶人家墻上的時辰鐘(是指走得快慢不同),緊接著卻說它們又類似時鐘,上緊發條就滴滴答答過日子。“不同”和“類似”都以時鐘為喻體(以行人為喻本),但指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情,這就能發生強烈的對照效應,使詩的情緒集中起來,詩的結構也嚴密起來。這是英國玄學派詩人創造的手法,后來為現代派詩人所承襲和發展。我在四十年代的作品里有意識地做過類似的試驗,成敗則要請讀者來判斷了。
上一篇:《詠松·冬興四首(選一首)·[臺灣]彭邦楨》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凄然·俞平伯》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