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沈尹默》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中午時候,火一樣的太陽,沒法去遮攔,讓他直曬著長街上。靜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風來,吹動路旁楊樹。
誰家破大門里,半院子綠茸茸細草,都浮著閃閃的金光。旁邊有一段低低土墻,擋住了個彈三弦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弦鼓蕩的聲浪。
門外坐著一個穿破衣裳的老年人,雙手抱著頭,他不聲不響。
全詩分為三小節,每一節都是一幅畫。三小節詩依次由遠及近、清晰地表現為遠景、中景、近景,從而又共同組合成有層次、有意境、逼真渾融的完整畫面。
作者先描畫的遠景,重點突出了“中午時候,火一樣的太陽”和“少人行路”的長街,強烈的日照,無人的街道,使畫面顯示出獨特的靜感。當然,這種靜感與很多詩文中描寫的“靜夜”截然不同,夜晚的靜,往往清冷恬淡,而《三弦》中夏日正午的“靜”卻反射出一種灼熱感,使人覺得沉悶。在這般沉寂的背景中,唯有三弦的聲浪在斷墻頹垣邊鼓蕩,使原先那種寂寞、煩悶感又平添幾分沉重。這便是作者在第二小節詩中所渲染的一種氣氛。在這一節詩中,作者并沒具體描繪三弦的彈奏者,而旨在表現三弦的聲響與節奏,然而,就在這一靜一動之中,畫面與音響交融一體,互為映襯,奠定了詩的整體格調。雖然在這第二小節詩中,也有“綠茸茸細草”,“浮著閃閃的金光”,似乎透出幾分自然的生機,但終究抵不住鼓蕩著的三弦聲浪。詩的第三小節正表現了這種情景,作者用特寫的方式,描畫了一個身穿破衣、雙手抱頭、不聲不響的老人,他的面貌神情雖不可見,然而他的動作、姿態卻表明那聲聲撥動的“三弦”,正激起他心中的共鳴,并表現出他內心的孤寂與沉痛。這一幅以人物為主角,以景物、音響為背景的圖畫,真實地表達出當時社會人生的一個側面,將古老的中國北方城鎮的衰老與沒落描畫得極為傳神,整幅畫面意象蒼老、破敗,情緒低回沉重而又焦躁,思想卻深遠地蘊藏著,作者似乎在表現一種世道沒落的情懷,又似乎在作一種人道主義的感嘆。
這首詩由三弦的樂音中緩緩吐出,詩中用了一連串聲母均為d、t的字,用以模寫三弦的聲音,又把陽聲字和陰聲字參錯雜用,更顯出三弦聲的抑揚頓挫。《三弦》雖是新詩,卻也采用了舊體詩詞的表現方法,引用雙聲疊韻來幫助音節的和諧,造成有韻味的音樂效果。這首新詩在繼承發展我國古典詩詞描繪音樂的優良傳統并有所革新創造方面,也作出了可貴的探索與嘗試。還應指出的是,《三弦》中所用的白話,白得徹底,但決不粗俗,這在那個時代,實為難能可貴。
此詩用了散文體的形式,然而讀了只覺得是詩,正如茅盾所指出的是:“比我們常見的分行寫成長短一樣的幾行而且句末一字押韻的詩更‘詩些’的”(《論初期的白話詩》,載《文學》第八卷第一期)。
上一篇:《三代·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三片葉子·梅紹靜》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