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鋮黨附魏忠賢,名列逆案,屏居金陵。謀復用。諸名士檄數(shù)其罪,作《留都防亂揭》。桐城方密之、如皋冒辟疆、宜興陳定生、商丘侯朝宗實主之,所謂四公子也。大鋮譜《燕子箋》,家伶一部,能演是劇。會諸名士以試事集金陵,四公子置酒雞鳴埭,征阮伶以侑。大鋮心竊喜,立遣伶往,而令他奴诇之。方度曲,四坐嘆賞,奴走告,大鋮心益喜。已而抗聲論天下事,語稍及大鋮,遂戟手詈罵不絕。大鋮乃大怒,銜之次骨。弘光擁立,大鋮驟枋用,興大獄,將盡殺復社黨人。購四公子甚急,定生下獄,余皆走免。是四公子之禍,實基于雞鳴埭聽曲時也。 ○清·楊恩壽《詞余叢話》卷三 事亦見清·焦循《劇說》卷六。
[述要] 阮大鋮是魏忠賢的走狗,崇禎朝被罷官后,屏居南京,圖謀復出。諸名士寫《留都防亂揭》一文,痛斥他的罪行,這事的倡導者,是方以智(字密之)、冒襄(字辟疆)、陳貞慧(字定生)與侯方域(字朝宗)四公子。阮曾寫有《燕子箋》傳奇,家里一戲班能演此戲。那時各名士因要參加科舉考試聚集南京。四公子在雞鳴埭設宴,要阮家的戲班前來助興。阮心里暗喜,立即派戲班前往,并派了家人同去窺伺。演出《燕子箋》時,四座贊嘆,一家人忙趕回去報告,阮聽后更加高興。可不久四公子談論國家大事時,一談及阮都指手大罵不已。阮得悉后大怒,對四公子恨之入骨。清兵入關(guān)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阮因擁立有功,得到重用。于是他興大獄,打算殺盡復社黨人。阮派人捉拿四公子,結(jié)果陳被捕入獄,其他三人逃走免難。四公子遭此大禍,源于雞鳴埭聽曲之時。
[按語] 明夏完淳《續(xù)幸存錄·南都雜志》云:“(阮)圓海原有小人之才,且阿珰(指阿附魏忠賢)亦無實指。持論太苛,釀成奇禍,不可謂非君子之過。”
[事主檔案] 阮大鋮(約1587—約1646) 明末懷寧(治今安徽安慶)人。字集之,號圓海。萬歷進士。天啟時依附魏忠賢,崇禎時廢斥,匿居南京。后降清,從攻仙霞嶺而死;一說為清軍所殺。所作傳奇今知有九種,現(xiàn)存《燕子箋》、《春燈謎》、《牟尼合》、《雙金榜》四種。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際思想家、科學家。字密之,號曼公。桐城(今屬安徽)人。少年時代和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等參加“復社”活動,為“明季四公子”之一。崇禎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清兵下廣東,出家為僧。對天文、地理、歷史、物理、生物、醫(yī)藥、文學、音韻等都有研究。特別強調(diào)“質(zhì)測”(實驗科學)的知識,主張“寓通幾(哲學)于質(zhì)測”。提出“宙(時間)輪于宇(空間)”的見解,認為空間與時間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整個宇宙也都是物質(zhì)的。主張“以實事證實理,以前理證后理”的認識方法。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題,認為“二即一,一即二也”。晚年因躲避清廷搜索,走上逃禪的道路。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識》、《東西均》、《藥地炮莊》等。
冒襄(1611—1693) 清初文學家。字辟疆,號巢民。如皋(今屬江蘇)人。冒起宗之子,明末副貢。授臺州推官,不赴。明亡后隱居不仕,屢次拒絕清官吏的薦舉。能詩文。有《巢民詩集、文集》等。
陳貞慧(1604—1656) 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興(今屬江蘇)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于廷之子,為復社重要成員。曾與吳應箕起草《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其表彰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后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書》。
侯方域(1618—1655) 明末清初文學家。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東林名士侯恂之子,復社成員。明末與方以智、陳貞慧、冒襄齊名,稱“四公子”。入清后曾應河南鄉(xiāng)試,中副榜。散文以人物傳記見長,多取法于司馬遷、韓愈的活躍筆法,也講求辭采之美。與魏禧、汪琬齊名,稱清初“三大家”。亦能詩。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
上一篇:《騙書庵額 傅山》
下一篇:《鼓盆而歌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