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御集英殿策士,召應麟復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應麟讀之,乃頓首曰:“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遂以第七卷為首選。及唱名,乃文天祥也。 ○《宋史·王應麟傳》
[述要] 宋理宗趙昀殿試進士,命王應麟為復考官。理宗閱卷后,想把第七名提為第一名。王讀了試卷對理宗說:“這份卷子表現出的古義,像龜鏡那樣可供借鑒,表現出的忠誠像鐵石一樣堅定,臣祝賀皇上得到了一個人才。”于是取為第一。等發榜時才知這個考生是文天祥。
[事主檔案] 文天祥(1236—1283) 宋大臣、文學家。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理宗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歷任刑部郎官、知瑞贛等州。德祐元年(1275)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于鎮江脫險,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端宗景炎三年(1278)在五坡嶺(在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于至元十九年(1283)在柴市被害。他于所遭險難及平生戰友事跡,都作有詩歌,題名《指南錄》,可稱詩史。在大都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所傳誦。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王應麟(1223—1296) 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先世居浚儀(今河南開封),后遷居慶元(路治今浙江寧波)。淳祐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對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撰有《困學紀聞》、《玉海》等。
趙昀(1205—1264) 即宋理宗。初名與莒。1224—1264年在位。紹定六年(1233)始親政。次年(端平元年)會蒙古兵滅金。以后縱情聲色,任用權奸丁大全、內侍董宋臣等,朝政日壞。寶祐六年至開慶元年間(1258—1259),蒙古大舉攻宋,后疆土日削,國勢益危。
上一篇:《鼓盆而歌 莊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