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中真》簡介|鑒賞
清初白話中篇人情小說。凡四卷。卷一為”入話“《司馬元雙訂鴛鴦譜》,簡稱《鴛鴦譜》,單獨成篇。卷二至卷四為正文,共十回。署“煙霞散人編述”、“泉石主人評訂”、 “曲枝呆人評錄”。每回及卷末有總評。據劉修業《古典小說戲曲叢考》云,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本衙藏板十二回本,題《批評繡像奇聞幻中真》,卷首有天花藏主人序,當為原刊本,其余則為翻刻本。
十回本有入話云:嘉靖間有司馬彥者官拜山東御史,因見嚴嵩當權,遂與同僚山西御史呂祖綬交章合參,被圣旨批下革職為民。司馬彥為人剛直,以此憂郁成病而亡。其子司馬元上京赴考,路過揚州。其時住在揚州的呂祖綬之女呂玉英于一柄紫檀鴦鴛骨扇上自畫一像,并題詩一首,囑乳公張至誠試賣,以自擇佳婿。司馬元見扇而慕之。小姐允春闈得意后討信。司馬元至山東遇盜,扇及盤纏全被抄去。此山大王乃被嚴嵩全家處斬的劉總兵之子劉桂。司馬元在酒店無聊題詩,少年桂天香見而愛之,與之結為兄弟,并贈以銀兩。司馬元至京高中探花,因未去拜謁嚴嵩,被派往調至平剿山東盜寇的呂祖綬軍中當參軍。呂赴京時,小姐后往,被劉桂擄得。劉桂得司馬元扇后,亦題一首于后。因知玉英為司馬之妻,故以叔嫂相待,留于山上。司馬元交戰中被劉桂擒獲。上山后,乃知劉桂者即桂天香也。此人實名劉桂香,乃劉挺總兵之女而喬裝扮男者也。劉桂香即將司馬元、呂玉英放回,并自己也歸順朝廷。時嚴嵩正被鄒元標等參倒流放。司馬元因功升為翰林學士,呂玉英、劉桂香均賜以為妻。一把扇子的姻緣,得了兩個美人。結尾處云: “我看司馬元不過是個風流才子,遇著了窈窕佳人,成了一段姻緣,遂傳為千古佳話,還不如后邊的吉夢龍,一人身上忠孝節義俱全,奇奇幻幻,做出多少事來,更有甚于此者。”于此可見,前文確是引子。正文故事敘:明崇禎間吳縣有吉夢龍者眉目清秀,下筆成文,十三歲進了學,十八歲與易氏女素娥結為夫婦。時易父早故,為慰易母愛女之心,婚后不久即同居易家。然易家叔侄易任、易祐等處心積慮欲圖謀家財,竟將易母肥田美產全部賣完。易母受氣染病,不久身亡。臨終,遺下血批,付幾畝地與吉生夫婦度日。后易任等趁吉生會考之機,入門強行撕碎血批,罄擄衣貨,素娥被逼投水身亡。易任等又誣告吉生謀死妻子。貪官白有靈將吉生監于吳縣,百般拷打。吉夢龍父母及弟吉夢桂解救無路,又因生活困難而不得不將吉生子蘭生過繼給陳家。吉生坐監七年,遇赦而出,削發披緇,云游山水。至西湖,遇鹽商汪百萬,勸吉同船赴京考試。過揚州,宿娼家,其妓乃易任之女,因易家此時已敗。至京,知汪子監生汪應鐘前月得疾身故。吉生即拜汪百萬為義父,頂應鐘名考試,中狀元。其弟夢桂、子蘭生(現名卞興祖)為同榜進士,各不相知。奸相何用,欲以吉生為婿。不從,則以平海寇難之,乃掌大元帥印南征。出征時,有二卒搶人財物,奸人婦女,被斬之。此二卒,一乃革職充軍后的白有靈,一乃易任之子易永祿。海寇平靖,吉生堅請歸里,乃隱姓埋名,以道家裝束,一人一騎而歸。此時,卞興祖為尋父,以賣字為生,也至蘇州。兩人在虎丘相遇而不識。后同至揚州陳家,找到了寄居在此的吉生父母。此時,吉夢桂已升任科道,上本替汪應鐘、卞興祖復姓。吉夢桂頒詔回來,一家終于團圓。吉生又在夢中得到天臺山大和尚指點,說酒色財氣“這四個字是甚么好東西”?勸他“及早回頭”, “你原是哪里來的,還向哪里去”。后又在道者指引下至蓬萊仙境,遇素娥。原來兩人是上界仙童玉女,因思凡謫降塵世,受盡千磨萬折,如今孽債已完,重登仙界。
小說結尾處曰: “看官們,你說在下做這部小說,為甚么叫做《幻中真》?只因世上的事,奇奇幻幻,猶如做夢。處著順境,如做好夢;處著逆境,如做惡夢。就是父子夫婦,不過是片刻相知;富貴功名,不過是轉眼幻境。那知夢中到是真境,世上到是虛名。惟世人以虛名認真,反以夢為虛幻。以夢作夢,猶如夢中說夢,所以長夜茫茫,再無醒時。你看吉生一夢頓醒,遂升上界;惟世人夢而不醒,故墜輪回。雖是這般說,難道教世上的人俱不要做夢,但是要把念頭放正了。作善作惡,如影隨形,果報分明,毫厘不爽。所以屋漏之中,尤嚴指視之戒;細微之事,須加慎獨工夫,然后方成得個大儒,稱得個正人君子。那些愚夫俗子,反有笑在下的話迂談,請天下后世的名人。大家想一想看。”這段話可以說是概括了作者的指導思想和小說的主要精神,從思想內容方面來解釋其“幻中真”三字的。而于全書“總評”處,又從藝術的角度來解釋其“幻中真”: “幻者怪其虛無,真者流于執滯,煙霞子兼得其美,題曰‘幻中真’,照映處如回龍顧祖,安頓處若點水蜻蜓,一部如一回,一回如一句,一絲相連,幾乎天衣無縫,識者以為何如?”這個評價無疑是過分的。事實上這部小說的許多情節的連接有失常情,僅就大的關節而言,如素娥夫家尚可,即使血批被撕,何至立即跳水?吉生云游四海,無意功名,為何一見汪百萬即允赴京考試?吉生系一介書生,何能率軍平寇一舉奏捷?……然從整體來看,這部小說文字通順,特別是情節非常曲折離奇,以此能引人入勝。
上一篇:《帶印奇冤郭公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廣虞初新志》簡介|鑒賞